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央行定向降准对节后市场影响几何?
  资金面时不时趋紧已经成了今年的显著特征。中小银行盼望央妈降准解渴,然而也深知全面降准的信号意义太过强烈,对于希望去杠杆、维持中性货币政策的央妈而言是很难实现的。然而,就在国庆前的一天,央妈悄悄地宣布“定向降准”。
  那么,这一信号究竟有何深意?这又对节后的股、债、汇市影响几何?
  特殊时点降准意欲何为
  此次央行定向降准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彻底转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这次降准和往年有很大不同。
  虽说央行终于降准,但这一次要等到三个月以后。这似乎又是一次工具创新——以往的降准,多在一个星期内开始生效,而这一次央行不仅“定向”,而且有三个月的“时滞”。总的来说,央行没觉得货币政策需要做多大的调整,央行认为要调整思路的是机构以及市场。
  央行既然已经“降准”,而且要到明年才能根据普惠金融执行情况才能正式实施,也就意味着短期之内如果不出现严重的金融风险事件,央行不会再调整准备金政策。市场的资金面紧张局面只能通过自身行为来调节,央行不会就此再度进行指导。
  今年资金面时不时紧张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全国性商业银行融出资金减少。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基础货币和资金流动方向为“央行→大行→中小行”,大行是货币市场的主要资金融出方,同时大行直接受到央行的窗口指导,是中国银行体系的“中流砥柱”。
  然而,鉴于过去两年来人民币贬值,导致资本流出、外汇占款下降,这直接冲击了资金面。中小银行过去用发行同业存单的模式调和流动性,而今年3月以来,银监会开始了打击同业套利,此后也明确对同业存单的发行进行了适度限制,因此尽管全局流动性不松不紧,但中小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情况在特殊时点就会显得愈发紧张。
  等到明年降准正式落实的时候,机构也预计届时央行将对新政释放的流动性进行净回笼对冲,整体降准对市场利率的影响较小。
  对节后股债汇市影响几何
  节前各界关心的是“持股还是持币观望”,如今关心的可能是降准会对股市有何影响。就直接受降准影响的银行而言,由于当前多数大中型银行未享受定向降准优惠,而小行不少享受了150BP顶格优惠(新政下仍是150BP优惠),新政更利好大中型银行。
  就整体市场而言,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表示,经济增速预计有所下滑,周期股压力大。一方面,受益于供给侧改革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年中至今周期股不断上涨,积累了较大涨幅,估值优势没有之前那么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四季度经济基本面的弱化,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都有望出现明显的下滑,原材料需求可能会持续下滑。同时,环保核查愈加严格,煤炭和钢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压力加剧,上游周期股调整压力较大。
  就债市而言,年初至今可谓迟迟没等来转机。到了四季度,在经济数据边际下滑、通胀预期下行、降准预期等致使资金面平稳等因素,众多机构对于四季度债市转持乐观态度。
  一般而言,经济基本面转弱、市场利率下行将有利于债券市场。尤其是机构预计四季度GDP和CPI将双双下滑,这对债券市场十分有利。从历史上看,CPI和长期债券收益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四季度CPI的下滑有望拉动债券收益率下行。
  就经济基本面来看,首先,随着冬季雾霾高发期的到来,机构预计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将因为环保因素而限产、停产,拖累工业生产;其次,去产能导致工业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制造业企业经营成本增加,无力加大投资,预计四季度投资增速将持续下滑;第三,四季度国际贸易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人民币升值消弱了中国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国外需求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最后,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速为6.8%,为全年最高值。
  就收益率走势而言,当前债券收益率处于历史高位。尤其是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债券实际收益率较高,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8%上下,3年期企业债实际利率在3.2%上下。较高的实际收益率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不利于企业去杠杆,也不利于经济的反弹。因此,从实际收益率的角度看,债券收益率存在一定幅度的下行空间。
  再加之年初以来,随着美元走弱,外汇储备快速下滑的局面明显改善,中央银行外汇占款降幅显著收窄,随着人民币走稳和结售汇持续好转,预计四季度外汇占款有望出现正增长。外汇的趋势性逆转有助于缓解货币市场资金面,降低资金成本。
  债券投资的另一个动力在于,境外机构的债券配置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债券通的实施为境外投资者投资国内债券市场提供了便利途径,有利于境外资金进入国内债券市场。相对国外债券收益率而言,国内债券收益率高,非常具有吸引力。上半年,由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境外机构进入国内债券市场曾一度下滑,随着人民币汇率逐步稳定,预计四季度境外机构将进一步加大配置力度。
  更重要的是,中国债券的信用风险持续好转。年初至今,企业盈利的好转明显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债券信用评级上调数目远高于下调数目。债券的信用风险更多地表现为个体风险,而不是行业风险。尤其是近几个月,受益于“去产能”导致的产量下降、价格上涨,上下游行业盈利均持续改善,预计四季度企业盈利将维持稳定增长。林凛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