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殷殷匠心绣锦章(续)
(上接一版)2011年,工总行与铁道部达成协议,开展售票系统改造工作。丁尽忠携手工行铁路支行与郑州铁路局对接,详细制定项目落地计划,确保项目顺利运行。在投产的半个月里,他天天在火车站自助售票机前待着,给每一位旅客详细讲解使用方法,经常是到了饭点还不能离开,买两个包子、喝瓶矿泉水就算打发了一顿午饭。凭着这样的敬业精神,他圆满地完成了MIS和TVM售票系统的投产使用,受到了郑州铁路局、郑州火车站的认可和好评,为工行的品牌服务增添了光彩。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营业部同事们对该部运行管理部参数管理岗员工聂升的一致评价。从2004年开始从事参数管理工作以来,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就将党性锻炼与职场历练紧紧融合在一起,把“认真、负责、及时、高效、准确”这十个字当作座右铭牢记心中。聂升每天打交道的NOVA系统是工商银行的运行系统,而运行的核心就是参数,这个参数决定了前台业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准确率必须达到百分之百。肩负这样的重责,聂升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全神贯注,从来不曾掉以轻心。起初,为确保营业网点第二天九点钟的正常开门营业,他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要到网点进行参数验证,晚上则常常要忙到半夜。近年来,虽然不需要如此起早贪黑了,但天天要全神贯注地分析总行发过来的三四百张参数表,如庖丁解牛一般,对基础参数必须倒背如流,处理问题才能达到高效准确。而这些,聂升全做到了。他分管的一百多个网点哪个网点出现了与运行参数有关的技术故障,他都能“手到病除”,堪称“神医”。
连丽萍,营业部办公室的印章管理员。这位当过兵的女共产党员,与工行印章相伴18载,视职业操守重于泰山。她严格遵守印章管理规定,坚决执行用印审批制度。营业部年均用印量2600多笔、25000多个章,18年来,她硬是做到了印章管理“零差错、零事故”。2016年一天晚上加班较晚,连丽萍回家途中被一辆电动车撞倒在地,导致左腿胫骨骨折,医生建议立即开刀手术。可她考虑到当时营业部办公室正在调试用印机系统,一旦手术,此项工作就可能延误,于是不顾医生劝说选择了保守治疗。打上石膏在家休息了几天后,就让丈夫带着到办公室处理工作,一天下来腿又肿又胀,痛得难以忍受,她咬牙坚持着直到用印机系统平稳运行后才放下心来。正是这份执着,让连丽萍在印章管理员的岗位上无怨无悔、精益求精地度过18个寒暑,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内控先进个人等项荣誉。
从丁尽忠、聂升、连丽萍等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忘初心”的本真。坚守初心,不忘使命,才能扛起责任、敢于担当,才能恪尽职守、笃志前行。
潜心耕耘追求卓越
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严谨认真的精神,专注敬业的精神,推陈出新的精神。工匠们不跟别人较劲,永远跟自己较劲,在职场生涯中,绝不停止追求一流的脚步。
有些人没有华丽的外表、傲人的天资,却能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干出令人赞叹的事,他们的内心像珍珠一样散发出光芒,平凡中孕育着伟大。朴实无华的南阳路支行对公业务部副经理孙培红,就是这样一颗“珍珠”。微胖的身材,干练的短发,走路带风,说话利落,乍一看并不像个“干银行的”,这是孙培红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当你凝视始终洋溢在她脸庞上的那份自信时,你就会相信她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不俗女性。
2009年9月,已经43岁的孙培红作为工行跨区域交流员工,由新乡分行调来省行营业部。刚到郑州时,两眼一抹黑,没有任何人脉资源,但她认准一条“死理”:客户资源是“跑”出来的,只要肯跑、肯吃苦,靠“白手”也一定能够在郑州这个陌生的城市建立起自己的客户圈。就这样,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的她,买了一张郑州市地图,骑着电动车,开始奔波于市区各个高档写字楼、产业聚集区、远郊的开发区……凭着“不怕冷淡、不怕拒绝、不怕困难”的三不怕精神,八年时间里,孙培红负责营销审批通过的项目贷款客户达23户,审批金额241.78亿元,向22户中小企业累计投放贷款94.8亿元,创造中间业务收入2.45亿元,同时营销个人住房按揭贷款23亿元,至今还储备后续合作项目20多个。2016年下半年,孙培红营销的某民营企业集团在郑州中标一个近万亩土地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她和支行、营业部及省分行联动成立专项营销小组,连夜为该项目设计切实可行的融资方案,最终在6家金融机构投标的竞争中胜出。紧接着加班加点做评估、沟通方案、盯进度、争取授信、协调资金……25亿元信贷资金到位只用了8天时间。这一年仅12月份一个月,孙培红和她的团队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配合下,成功发放了3笔贷款、总金额40.8亿元,又一次创造了令同业瞠目结舌的工行“郑州速度”!
商都路支行公司业务部客户经理郭述杰,同样是个营销能手。有人说,营销工作是桩求人的差事,可郭述杰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我把客户放在心中,用朋友的真诚对待客户,客户自然也会把我放在心中,成为工行的朋友。通过这种平等的方式建立了良好的银企关系,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河南省某新建医院开业三年来,郭述杰跟踪服务了三年,经历两任院长,终于以一颗诚心打动了客户,使其在该行开立了机构账户,尔后院方销掉在其他银行开的三个账户,存款全部转入该行,日均存款维持在4800万元左右,同时医院的代发工资、公务卡、结算、POS业务也相继转入该行。河南省交通厅系统是各家银行激烈竞争的“黄金客户”,郭述杰为其服务近20年,他对省交通系统各单位的了解,比交通厅许多员工掌握的情况都多,熟人和朋友也多,平时关系维护得好,业务营销自然就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近十年来,他累计拓展新客户100多户,其中贷款亿元以上客户9户、5000万元以上客户3户、1000万元以上客户2户,累计争揽存款50多亿元、发放贷款40多亿元。2016年,他圆满完成河南省工行系统首笔永续债业务,金额10亿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350万元……出色的业绩背后,跃动着的是一颗无比忠实于工行事业的“匠心”。
今年55岁的张忠良,是该部小微金融业务中心的客户经理,在工行工作37年,养成了凡事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品格。自2008年开始,他每年都分门别类建立小微金融资料库,从政策、制度到产品、融资办法应有尽有,只要大家有需要他都会无私提供。他还先后整理了网贷通、流动资金贷款、商品融资、国内保理、发票融资、订单融资等产品操作流程几十种,适时为客户经理提供咨询服务。在河南工行系统,每当小微企业业务遇到难题时,他总是被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人,成为公认的小微金融业务制度培训员、产品推广员、业务流程指导员和“疑难杂症”解决高手,全省18个地市的小微企业客户经理中都有他的徒弟,大家戏称他是“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114”。近年来,他被省行和营业部聘为内部培训师,培训学员逾千人次,为推动河南工行系统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甘于寂寞贵在坚守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当今社会心浮气躁,热衷于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职业和产品的品质灵魂。但在工行河南分行营业部的“大行工匠”身上,记者却看到了别样的风采。
柜员,是工行一线网点最普通、也是人数最多的职业岗位。在这个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岗位上,有多少员工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他们不单纯是为了谋生,而是重在坚守自己内心那份使命和责任。被誉为“小柜员,大工匠”的李艳华,就是其中的一员。1993年,21岁的李艳华从学校毕业来到建设路支行,在综合柜员的岗位上一做就是24年,她说,“那时候,我的想法就是好好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一辈子。”她潜心钻研柜面业务和服务技能,二十多年如一日地用诚心、爱心、贴心来感动客户、赢得客户,以一流服务、一流效率、一流效益、一流信誉的敬业精神,把自己打造成当之无愧的服务标兵。她的工作也许是默默无闻的,但她所创造的服务品牌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在银行,安全保卫工作是一个身居“二线”、“幕后”的岗位,今年59岁的杨建国,在这个岗位上连续干了32年,用他的认真负责演绎着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这位下过乡、当过兵、有着将近四十年党龄的老党员,有句口头禅:安保人员就是银行的“啄木鸟”、“守堤人”,不能让银行“生蚁蛀穴”。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他刻苦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安防设施建设规范烂熟于心,同事们评价说:“老杨就是金融安防领域的‘百科全书’、‘活字典’。只要有他在,什么规范资料都不用带。”多年来,他督导下完成的安保工程经公安部门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新建的营业场所被金融安防专家组认定为“免检单位”、“示范样板”。他报送的评审、验收资料也常被公安部门推荐为“模板”供其他单位学习参考。近年来,郑州各家银行网点验收,杨建国常常会作为“金融安防专家组资深专家”被邀请参加并担任专家组长,成为工行人的骄傲。
林峰,1982年银校毕业进入工行,在现金、出纳和金库管库员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他所在的现金营运中心,担负着全辖100多个营业网点的缴拨款任务,工作“脏、险、苦、累”,一个款箱重达50斤,每天搬上搬下100多箱,早晨来得早不说,下班时间经常在晚上10点以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林峰就像钉子一样钉在管库岗位上,无怨无悔。30年里,林峰经手现金达1000亿元,从未出现任何差错。他先后20次被中心评为先进个人,10次被省行营业部评为优秀管库员,以精湛的技能和一流的服务得到了人行、网点、客户的高度赞扬。他用朴实无华的默默付出和30年“忍受寂寞”的光阴,给人们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关于忠诚、关于奉献、关于热爱、关于匠心。
清收转化不良资产,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岗位,直接关系到经营效益的高低。谁都知道,清收不良资产是个“硬骨头”,难啃;转化不良资产是门“大学问”,有很深的门道。共产党员张少卿,从事不良资产清收工作17年,以卓越的业绩践行着自己要做工行资产质量忠实“捍卫者”的誓言。17年来,他累计完成不良贷款现金清收3亿元,政策性处置不良资产10亿元。他经手的核销、减免息、以物抵贷、本息无损失转让等项目,申报项目资料真实齐全,严格遵守审批流程,无违规违纪处置行为,经得起内外部检查和审计;在不良资产打包处置方面,他设计的方案填补了河南工行系统的空白,累计处置13个资产包、67户企业的不良资产,总金额达15.16亿元,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工行的权益。从2009年4月调到营业部风险管理部主管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后,张少卿在上级行和领导的指导带领下,采取现金清收、以物抵贷、还款免息、本息无损失转让、呆账核销、法人不良资产打包处置和个人不良贷款证券化等措施,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促使该部不良率始终保持在千分之三以下,在全国工行一级分行营业部系统排名前三位。张少卿成为清收转化不良资产的专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引人瞩目的佳绩,用行动昭示了“大行工匠”的风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典型更有说服力、号召力。向“大行工匠”看齐,尊崇弘扬工匠精神,正在成为工行河南省分行营业部3600多名员工砥砺前行的新引擎。我们相信,更多的优秀工匠会不断涌现出来,工行在中州大地上的品牌形象将会更加璀璨夺目。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营业部同事们对该部运行管理部参数管理岗员工聂升的一致评价。从2004年开始从事参数管理工作以来,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就将党性锻炼与职场历练紧紧融合在一起,把“认真、负责、及时、高效、准确”这十个字当作座右铭牢记心中。聂升每天打交道的NOVA系统是工商银行的运行系统,而运行的核心就是参数,这个参数决定了前台业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准确率必须达到百分之百。肩负这样的重责,聂升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全神贯注,从来不曾掉以轻心。起初,为确保营业网点第二天九点钟的正常开门营业,他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要到网点进行参数验证,晚上则常常要忙到半夜。近年来,虽然不需要如此起早贪黑了,但天天要全神贯注地分析总行发过来的三四百张参数表,如庖丁解牛一般,对基础参数必须倒背如流,处理问题才能达到高效准确。而这些,聂升全做到了。他分管的一百多个网点哪个网点出现了与运行参数有关的技术故障,他都能“手到病除”,堪称“神医”。
连丽萍,营业部办公室的印章管理员。这位当过兵的女共产党员,与工行印章相伴18载,视职业操守重于泰山。她严格遵守印章管理规定,坚决执行用印审批制度。营业部年均用印量2600多笔、25000多个章,18年来,她硬是做到了印章管理“零差错、零事故”。2016年一天晚上加班较晚,连丽萍回家途中被一辆电动车撞倒在地,导致左腿胫骨骨折,医生建议立即开刀手术。可她考虑到当时营业部办公室正在调试用印机系统,一旦手术,此项工作就可能延误,于是不顾医生劝说选择了保守治疗。打上石膏在家休息了几天后,就让丈夫带着到办公室处理工作,一天下来腿又肿又胀,痛得难以忍受,她咬牙坚持着直到用印机系统平稳运行后才放下心来。正是这份执着,让连丽萍在印章管理员的岗位上无怨无悔、精益求精地度过18个寒暑,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内控先进个人等项荣誉。
从丁尽忠、聂升、连丽萍等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忘初心”的本真。坚守初心,不忘使命,才能扛起责任、敢于担当,才能恪尽职守、笃志前行。
潜心耕耘追求卓越
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严谨认真的精神,专注敬业的精神,推陈出新的精神。工匠们不跟别人较劲,永远跟自己较劲,在职场生涯中,绝不停止追求一流的脚步。
有些人没有华丽的外表、傲人的天资,却能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干出令人赞叹的事,他们的内心像珍珠一样散发出光芒,平凡中孕育着伟大。朴实无华的南阳路支行对公业务部副经理孙培红,就是这样一颗“珍珠”。微胖的身材,干练的短发,走路带风,说话利落,乍一看并不像个“干银行的”,这是孙培红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当你凝视始终洋溢在她脸庞上的那份自信时,你就会相信她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不俗女性。
2009年9月,已经43岁的孙培红作为工行跨区域交流员工,由新乡分行调来省行营业部。刚到郑州时,两眼一抹黑,没有任何人脉资源,但她认准一条“死理”:客户资源是“跑”出来的,只要肯跑、肯吃苦,靠“白手”也一定能够在郑州这个陌生的城市建立起自己的客户圈。就这样,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的她,买了一张郑州市地图,骑着电动车,开始奔波于市区各个高档写字楼、产业聚集区、远郊的开发区……凭着“不怕冷淡、不怕拒绝、不怕困难”的三不怕精神,八年时间里,孙培红负责营销审批通过的项目贷款客户达23户,审批金额241.78亿元,向22户中小企业累计投放贷款94.8亿元,创造中间业务收入2.45亿元,同时营销个人住房按揭贷款23亿元,至今还储备后续合作项目20多个。2016年下半年,孙培红营销的某民营企业集团在郑州中标一个近万亩土地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她和支行、营业部及省分行联动成立专项营销小组,连夜为该项目设计切实可行的融资方案,最终在6家金融机构投标的竞争中胜出。紧接着加班加点做评估、沟通方案、盯进度、争取授信、协调资金……25亿元信贷资金到位只用了8天时间。这一年仅12月份一个月,孙培红和她的团队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配合下,成功发放了3笔贷款、总金额40.8亿元,又一次创造了令同业瞠目结舌的工行“郑州速度”!
商都路支行公司业务部客户经理郭述杰,同样是个营销能手。有人说,营销工作是桩求人的差事,可郭述杰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我把客户放在心中,用朋友的真诚对待客户,客户自然也会把我放在心中,成为工行的朋友。通过这种平等的方式建立了良好的银企关系,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河南省某新建医院开业三年来,郭述杰跟踪服务了三年,经历两任院长,终于以一颗诚心打动了客户,使其在该行开立了机构账户,尔后院方销掉在其他银行开的三个账户,存款全部转入该行,日均存款维持在4800万元左右,同时医院的代发工资、公务卡、结算、POS业务也相继转入该行。河南省交通厅系统是各家银行激烈竞争的“黄金客户”,郭述杰为其服务近20年,他对省交通系统各单位的了解,比交通厅许多员工掌握的情况都多,熟人和朋友也多,平时关系维护得好,业务营销自然就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近十年来,他累计拓展新客户100多户,其中贷款亿元以上客户9户、5000万元以上客户3户、1000万元以上客户2户,累计争揽存款50多亿元、发放贷款40多亿元。2016年,他圆满完成河南省工行系统首笔永续债业务,金额10亿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350万元……出色的业绩背后,跃动着的是一颗无比忠实于工行事业的“匠心”。
今年55岁的张忠良,是该部小微金融业务中心的客户经理,在工行工作37年,养成了凡事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品格。自2008年开始,他每年都分门别类建立小微金融资料库,从政策、制度到产品、融资办法应有尽有,只要大家有需要他都会无私提供。他还先后整理了网贷通、流动资金贷款、商品融资、国内保理、发票融资、订单融资等产品操作流程几十种,适时为客户经理提供咨询服务。在河南工行系统,每当小微企业业务遇到难题时,他总是被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人,成为公认的小微金融业务制度培训员、产品推广员、业务流程指导员和“疑难杂症”解决高手,全省18个地市的小微企业客户经理中都有他的徒弟,大家戏称他是“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114”。近年来,他被省行和营业部聘为内部培训师,培训学员逾千人次,为推动河南工行系统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甘于寂寞贵在坚守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当今社会心浮气躁,热衷于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职业和产品的品质灵魂。但在工行河南分行营业部的“大行工匠”身上,记者却看到了别样的风采。
柜员,是工行一线网点最普通、也是人数最多的职业岗位。在这个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岗位上,有多少员工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他们不单纯是为了谋生,而是重在坚守自己内心那份使命和责任。被誉为“小柜员,大工匠”的李艳华,就是其中的一员。1993年,21岁的李艳华从学校毕业来到建设路支行,在综合柜员的岗位上一做就是24年,她说,“那时候,我的想法就是好好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一辈子。”她潜心钻研柜面业务和服务技能,二十多年如一日地用诚心、爱心、贴心来感动客户、赢得客户,以一流服务、一流效率、一流效益、一流信誉的敬业精神,把自己打造成当之无愧的服务标兵。她的工作也许是默默无闻的,但她所创造的服务品牌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在银行,安全保卫工作是一个身居“二线”、“幕后”的岗位,今年59岁的杨建国,在这个岗位上连续干了32年,用他的认真负责演绎着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这位下过乡、当过兵、有着将近四十年党龄的老党员,有句口头禅:安保人员就是银行的“啄木鸟”、“守堤人”,不能让银行“生蚁蛀穴”。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他刻苦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安防设施建设规范烂熟于心,同事们评价说:“老杨就是金融安防领域的‘百科全书’、‘活字典’。只要有他在,什么规范资料都不用带。”多年来,他督导下完成的安保工程经公安部门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新建的营业场所被金融安防专家组认定为“免检单位”、“示范样板”。他报送的评审、验收资料也常被公安部门推荐为“模板”供其他单位学习参考。近年来,郑州各家银行网点验收,杨建国常常会作为“金融安防专家组资深专家”被邀请参加并担任专家组长,成为工行人的骄傲。
林峰,1982年银校毕业进入工行,在现金、出纳和金库管库员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他所在的现金营运中心,担负着全辖100多个营业网点的缴拨款任务,工作“脏、险、苦、累”,一个款箱重达50斤,每天搬上搬下100多箱,早晨来得早不说,下班时间经常在晚上10点以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林峰就像钉子一样钉在管库岗位上,无怨无悔。30年里,林峰经手现金达1000亿元,从未出现任何差错。他先后20次被中心评为先进个人,10次被省行营业部评为优秀管库员,以精湛的技能和一流的服务得到了人行、网点、客户的高度赞扬。他用朴实无华的默默付出和30年“忍受寂寞”的光阴,给人们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关于忠诚、关于奉献、关于热爱、关于匠心。
清收转化不良资产,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岗位,直接关系到经营效益的高低。谁都知道,清收不良资产是个“硬骨头”,难啃;转化不良资产是门“大学问”,有很深的门道。共产党员张少卿,从事不良资产清收工作17年,以卓越的业绩践行着自己要做工行资产质量忠实“捍卫者”的誓言。17年来,他累计完成不良贷款现金清收3亿元,政策性处置不良资产10亿元。他经手的核销、减免息、以物抵贷、本息无损失转让等项目,申报项目资料真实齐全,严格遵守审批流程,无违规违纪处置行为,经得起内外部检查和审计;在不良资产打包处置方面,他设计的方案填补了河南工行系统的空白,累计处置13个资产包、67户企业的不良资产,总金额达15.16亿元,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工行的权益。从2009年4月调到营业部风险管理部主管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后,张少卿在上级行和领导的指导带领下,采取现金清收、以物抵贷、还款免息、本息无损失转让、呆账核销、法人不良资产打包处置和个人不良贷款证券化等措施,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促使该部不良率始终保持在千分之三以下,在全国工行一级分行营业部系统排名前三位。张少卿成为清收转化不良资产的专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引人瞩目的佳绩,用行动昭示了“大行工匠”的风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典型更有说服力、号召力。向“大行工匠”看齐,尊崇弘扬工匠精神,正在成为工行河南省分行营业部3600多名员工砥砺前行的新引擎。我们相信,更多的优秀工匠会不断涌现出来,工行在中州大地上的品牌形象将会更加璀璨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