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中国书房的美学智慧
讲到中国人的书房,一定离不开笔墨纸砚。首先就从这个笔开始谈起。南朝知名诗人江淹年少时曾经梦见神人赠给他一支五色的笔,从此文采俊发,词章绝世。后来又梦到了神人把他的笔讨了回去,从此以后他就文采顿减,词章失色。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江郎才尽”这个词的来源。韩愈在名文《毛颖传》中,把毛笔封为了“中书令”,这是中国文人首次给文房用具开始封官了,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
蔡邕在《笔赋》中描述笔时,提到了“上刚下柔”,“圆和正直”、“玄首黄管”,这说明汉代在毛笔选材的质地、形式、颜色搭配上,都形成了非常固定的审美趣味。这种对“圆和正直”的推崇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人格理想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到了明代,所谓笔有四德,“锐、齐、圆、健”,大部分都是继承于此。
墨
古人也爱墨,并形成了审美风尚。墨之美的第一种就是“样”,就是墨体的形式、大小、形样。墨宁小勿大,宁薄勿厚。小,不仅利于携带,便于使用,而且非常轻盈优美。第二个表现是“色”。上品之墨不仅要墨色纯正,而且要流光异彩,清丽明艳。在光的照耀下要熠熠生辉。古人有这样的规定,叫紫光为上,墨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还有声之美。墨之声有两种,一种是敲击墨时发出的声音,另一种是研墨时的声音。上乘的好墨敲击时,会发出清亮悦耳之声。研墨时应该是细腻悠长。再有,墨之美还在于它的“轻重”。俗语云“煤贵轻,墨贵重”。韦诞的“墨之大诀”中对原料,如松烟、梣皮、胶、香料的精心择取,以及时间和季节的考量等,被后人总结为八个字:“醇烟”、“法胶”、“善药”、“良时”,只有四者兼具,制出的墨才能“重而有体”,历久弥坚。
选材制墨非常关键,后天存养同样需要。比如说新墨要打上好的纸张包裹起来,悬置中空、干燥通风的器皿当中。旧墨则把它置于掌中,放在衣袖里,让墨能够浸润到人的呼吸,动静举止之间,墨融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人的品行高洁,气质优雅,墨的气质也会产生变化。
纸
书房自然少不了纸。宣纸的出现对于中国隶书的流传或流转,中国人生活品质的境界的提升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的。
据说,在唐代的时候,很多附庸风雅的人家就开始储存上百张的宣纸,用蜡来浸染,使之透亮,便于摹写书画作品。说到宣纸,不得不说一个非常有名的纸,叫澄心堂纸,是南唐后主御用纸。澄心堂纸据说是质地均匀细密,纹理细致,表面光洁透亮清脆,是纸中的绝品。欧阳修曾送给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两张澄心堂纸,梅氏不胜欣喜,专门写诗称赞它“滑如春冰密如茧”。
澄心堂纸制作过程非常讲究,造纸工匠把它浸渍在寒冷的溪水的楮皮中,捞出来后,顶着月光来捣纸浆,然后在凛冽清澈的溪水中再冲刷、捞纸、烘干,制出的纸可以说是坚若金石,莹然如玉,肌理细密,晶光透亮。
砚
再来看砚台。唐宋是中国文化大放异彩的时期,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砚在那个时候横空出世。赏砚、藏砚也蔚然成风。那时候开始大量的出现砚史、砚谱、砚鉴等著作。相对笔墨而言,砚的尺幅彰显了一个人的阔绰,也为文人展露才华开拓了空间。
人们到现在也还是把砚称作为砚田。过去有非常有趣的有句话叫,“惟砚作田,咸歌乐岁。墨稼有秋,笔耕无税”,这给中国读书人的这种文化自信和身份自信,也映射出中国社会对文人的敬仰。那么,古人创作了非常考究的,比如砚匣、砚室,专门储存砚台用,而且他们别出心裁的设计出小的屏风,叫做砚屏。同时,往砚里注水的工具就是砚滴,都得到了特别的关注。痴迷于赏砚的文人士大夫在过去数不胜数。
笔墨纸砚的历史就是它们保持了日常实用功能,同时又不断被艺术化、审美化的历史,在文人的带动下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房之美,达到“物物皆非苟设,事事皆有深情”的高度。这些审美的物,帮助中国人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刘悦笛
蔡邕在《笔赋》中描述笔时,提到了“上刚下柔”,“圆和正直”、“玄首黄管”,这说明汉代在毛笔选材的质地、形式、颜色搭配上,都形成了非常固定的审美趣味。这种对“圆和正直”的推崇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人格理想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到了明代,所谓笔有四德,“锐、齐、圆、健”,大部分都是继承于此。
墨
古人也爱墨,并形成了审美风尚。墨之美的第一种就是“样”,就是墨体的形式、大小、形样。墨宁小勿大,宁薄勿厚。小,不仅利于携带,便于使用,而且非常轻盈优美。第二个表现是“色”。上品之墨不仅要墨色纯正,而且要流光异彩,清丽明艳。在光的照耀下要熠熠生辉。古人有这样的规定,叫紫光为上,墨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还有声之美。墨之声有两种,一种是敲击墨时发出的声音,另一种是研墨时的声音。上乘的好墨敲击时,会发出清亮悦耳之声。研墨时应该是细腻悠长。再有,墨之美还在于它的“轻重”。俗语云“煤贵轻,墨贵重”。韦诞的“墨之大诀”中对原料,如松烟、梣皮、胶、香料的精心择取,以及时间和季节的考量等,被后人总结为八个字:“醇烟”、“法胶”、“善药”、“良时”,只有四者兼具,制出的墨才能“重而有体”,历久弥坚。
选材制墨非常关键,后天存养同样需要。比如说新墨要打上好的纸张包裹起来,悬置中空、干燥通风的器皿当中。旧墨则把它置于掌中,放在衣袖里,让墨能够浸润到人的呼吸,动静举止之间,墨融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人的品行高洁,气质优雅,墨的气质也会产生变化。
纸
书房自然少不了纸。宣纸的出现对于中国隶书的流传或流转,中国人生活品质的境界的提升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的。
据说,在唐代的时候,很多附庸风雅的人家就开始储存上百张的宣纸,用蜡来浸染,使之透亮,便于摹写书画作品。说到宣纸,不得不说一个非常有名的纸,叫澄心堂纸,是南唐后主御用纸。澄心堂纸据说是质地均匀细密,纹理细致,表面光洁透亮清脆,是纸中的绝品。欧阳修曾送给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两张澄心堂纸,梅氏不胜欣喜,专门写诗称赞它“滑如春冰密如茧”。
澄心堂纸制作过程非常讲究,造纸工匠把它浸渍在寒冷的溪水的楮皮中,捞出来后,顶着月光来捣纸浆,然后在凛冽清澈的溪水中再冲刷、捞纸、烘干,制出的纸可以说是坚若金石,莹然如玉,肌理细密,晶光透亮。
砚
再来看砚台。唐宋是中国文化大放异彩的时期,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砚在那个时候横空出世。赏砚、藏砚也蔚然成风。那时候开始大量的出现砚史、砚谱、砚鉴等著作。相对笔墨而言,砚的尺幅彰显了一个人的阔绰,也为文人展露才华开拓了空间。
人们到现在也还是把砚称作为砚田。过去有非常有趣的有句话叫,“惟砚作田,咸歌乐岁。墨稼有秋,笔耕无税”,这给中国读书人的这种文化自信和身份自信,也映射出中国社会对文人的敬仰。那么,古人创作了非常考究的,比如砚匣、砚室,专门储存砚台用,而且他们别出心裁的设计出小的屏风,叫做砚屏。同时,往砚里注水的工具就是砚滴,都得到了特别的关注。痴迷于赏砚的文人士大夫在过去数不胜数。
笔墨纸砚的历史就是它们保持了日常实用功能,同时又不断被艺术化、审美化的历史,在文人的带动下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房之美,达到“物物皆非苟设,事事皆有深情”的高度。这些审美的物,帮助中国人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刘悦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