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芯片人才缺口40万怎么补短板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浥东最近有些忧虑,他看到在对中兴事件与国家芯片的讨论中,关注技术差距的多,关注人才问题的少。而在他看来,国产芯片的研发和应用短缺,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头重脚轻”。
  “高校的芯片产业人才储备堪忧。几乎所有人都在做计算机应用的东西,而不是基础的东西。”李浥东很理解计算机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之间客观存在的人才差异,“高校讲就业率,学生看市场预期”,但他认为,无论是薪资待遇还是人才总量,目前都相差太大了。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总数不足30万人,但是按总产值计算,需要70万人,人才培养总量严重不足。
  40万芯片人才缺口该怎么补上?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处理器负责人胡伟武看来,我国的芯片产业人才培养极不平衡,大多数人才都集中在技术应用层面,但研究算法、芯片等底层系统的人才太少。“大学教育不光要教用计算机的人才,而是要教一个体系结构,一个操作系统,应该把这些教学体系发展起来”。
  白皮书指出,1999年到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4.91%,蓬勃发展。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人才缺乏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国杰分析,国内IT人才培养之所以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芯片等底层技术有较高门槛,只有“985”等顶尖院校才培养得出来;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内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
  他谈到,目前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对计算机人才的考核大多以发表论文为主要评价标准,而相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领域,芯片研究这类试错成本非常高的领域发表论文,或者作出原创发明专利的难度明显更高,因此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培养计划的机会也更少。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副教授张永锋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应加强工程师文化的培养。“大家为了发论文,为了求新求异,不太重视工程,觉得工程是比较低档次的东西。而在芯片研发生产领域,工程师是决定芯片设计创新能否落地的关键因素。”张永锋建议,参考欧美的成熟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为主题的学习实践平台,提供集成电路设计EDA工具、工艺库,甚至做实验的平台。全国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可以申请使用这个平台上的资源。(摘自4月24日《中国青年报》)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