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消费金融疯长,泡沫风险露头
  数千元的电动自行车只需首付千余元就能骑走;车身贴上小广告,分期贷款商家还。如此力度的优惠,让河南一家电动车销售商一时间门庭若市。然而,数月之后,门店关门,麻烦接踵而至。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名目繁多的消费金融扩张迅速。在刺激消费的背后,由于行业发展不规范、监管滞后,暗藏泡沫和风险,亟待重视。
  分期购车圈套,万名群众被骗
  2017年8月中旬,郑州上班族陈旭(化名)从一家名为“和平公司”的门店选购了一款售价5800元的电动自行车。“店员说,只要办理购车分期贷款,首付1898元就能骑走电动车,车行按月替我给小贷公司还分期贷款,但要按车行要求在车身粘贴指定广告,每月定期来门店检查或更换广告。”陈旭说。
  不影响美观还省钱,陈旭便在店内线上办理了12期、每期还款945元的购车分期贷款。经计算,办理贷款后的车价连本带利达13238元。
  进入10月,陈旭发现,当月和平公司返还用于偿还分期贷款的945元广告费,并未打入他购车分期还款的指定银行账户。与门店协商后,陈旭自行垫付了一个月分期欠款。而到了12月,众多像陈旭一样贷款购车的车主发现——和平公司关门了。
  小贷公司定期从车主绑定的银行账户扣钱,不还钱就经常电话骚扰车主的家人和朋友,更有车主收到威胁人身安全的短信。无奈之下,去年12月初,购车群众相约走上街头、围堵道路,要求政府部门介入调查。
  据警方不完全统计,卷入这一事件的购车群众达万人。记者从和平公司橱窗内张贴的一份通知书上看到,各地有十几家提供购车贷款服务的金融公司牵涉其中。目前,专案组正在开展调查取证、客户登记、司法审计、追赃挽损等工作。
  消费金融疯长,风控形同虚设
  近年来,名目繁多的消费金融扩张迅速,激烈竞争导致行业乱象频出,风控形同虚设。而监管滞后,更让这一金融领域几乎“不设防”。
  据多家电动自行车门店负责人介绍,郑州市场上所有门店基本都可以提供购车分期贷款,消费者可以在众多的贷款公司中任意选择。
  贷款公司的数量、种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这些贷款公司既有本地的,也有外省的,有银监会批复的消费金融公司,也有地方金融办审批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和网络贷款公司,其中不乏只需在工商部门注册、游离在监管边缘的金融服务公司、互联网科技公司等。
  这些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各不相同,业务涉及汽车、手机、家电、电动车等众多消费领域。一些公司宣称全部依靠自有资金提供消费贷款,也有公司表示除自有资金外,还可以从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据了解,这些贷款公司的人员众多,规模较大的贷款公司在郑州的业务员超过千人。
  多家贷款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对于网络小额消费贷款的贷前审核和风险控制,他们主要依靠第三方征信大数据和电话回访。由于多数消费者没有信用记录,只要提供身份证和银行卡,就可以通过电子系统做到1秒放贷。
  目前,这些贷款公司基本都以线上办理业务为主,但在执行层面,相关监管工作却严重滞后。
  和平公司事发后,记者就群众反映的问题多次联系负有监管职责的河南省金融办。截至发稿,对方仍未接受采访。
  泡沫化露头,亟须从严监管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群众本有能力全款购车,却因听信能返还广告费而办理消费分期,有的还因此选择超越自己还款能力的高消费品。更有一些消费者,毫无金融常识,贷款全部由店员代办,合同上既无手写签名,甚至连还款期限都不清楚。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创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现实需求,二是风险可控,二者缺一不可。而当前小额贷款等针对大众化的消费金融创新,存在过度泡沫化倾向:一是消费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品种、数量繁多,但消费者的金融常识有限,教唆之下,一些根本不需要消费融资的群众也盲目贷款,部分产品脱离群众实际需求;二是由于消费融资不同于生产性融资,未来几乎不产生回款现金流,需要行业提高风险控制,但当前消费金融竞争加剧,行业监管又滞后,导致行业风险高企。
  专家建议,规范消费金融市场应从顶层设计和监管层面双管齐下。在顶层设计上,事前对或有风险进行科学评估,针对具体场景先行试点,审慎开展消费类金融创新审批。同时,监管层面也要细化规则,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如对违规者“终身禁业”等。(摘自半月谈网李鹏牛少杰/文)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