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陕西金融40年: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国开始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重大改革。40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陕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经济的核心,陕西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改革红利不断释放,金融业自身在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为陕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金融体系不断健全,为服务陕西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保障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省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回望1978年,当时的金融组织体系还是“大一统”模式,陕西省金融机构仅有人民银行1家。改革开放政策确定后,我国“大一统”的金融组织体系被打破,市场化改革迈开关键第一步,1979年至1984年,农行、中行、建行和工行相继从人民银行分设独立,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工农中建四大国家专业银行成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分支机构在陕西相应成立。之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提高,思想的解放和对金融认识的深化,在我国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的改革发展中,交通银行的重组、股份制银行的兴起、地区性保险公司的建立、政策性银行的出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财务、信托、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以及证券、基金等各类机构得到快速发展,陕西金融机构类型不断丰富,业务发展逐步壮大,金融组织体系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类型多样、功能互补的现代金融体系已经形成。截至2017年底,全省银行、证券、保险法人机构149家,其中银行业法人机构145家;法人证券公司3家,证券分公司38家;法人保险公司1家,省级分公司59家。不断健全的金融组织体系为陕西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金融体量快速倍增,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省金融体量加速扩张,1978年末,陕西省各项存款余额仅有32.27亿元,到2017年12末,陕西省各项存款余额达38153.27亿元,增加了1182倍,年均递增19.89%;1978年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51.31亿元,到2017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26924.48亿元,增加了525倍,年均递增17.42%。进入2018年,全省存款余额突破4万亿元,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不仅提升了金融为经济输血供氧的能力,更为助推陕西经济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性作用。
从经济面看,改革开放前陕西省经济体量很小,1978年,全省GDP仅有71.21亿元,而到2017年,全省GDP已经突破2万亿关口,达到21898.81亿元,增加了308倍,年均递增15.82%。进入新世纪以来,陕西经济速度明显加快,并实现了两个跨越,一是2010年全省GDP突破万亿元,二是2017年,全省GDP突破两万亿关口。40年来,陕西经济结构得到了显著的优化。1978年,陕西省第一、二、三产的结构比为30.4:52.1:17.5,到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0:49.7:42.4,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同期,信贷结构也不断优化,2017年,全省信贷资金投向第三产业的贷款余额比重达到51.57%。在金融持续加大对地方经济支持的同时,金融业自身也得到了发展。2017年,陕西省金融业增加值1300.10亿元,占当年GDP比重5.94%,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4.03%。金融正在逐步成为对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的主导产业。
金融服务触角不断延伸,服务的精准度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省经济取得了靓丽的成就,为经济服务的金融,因实体经济而生,也因实体经济而发展。金融业改革,使得社会资金的集中与分配逐步由原先的以财政为主转向以银行贷款为主,贷款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触角不断延伸,金融服务更趋多元、更趋精准。1978年末,陕西省的贷款结构主要表现为工业企业贷款和商业企业贷款,贷款主体单一。经过40年的发展,贷款资金不仅分布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同时贷款主体已经由原来的单一国有企业扩大至各类性质的大中小微企业以及居民个人;不仅支持企业生产经营领域的资金需求,还加大了对居民购房、消费领域的支持。尤其是普惠金融的发展,让更多的薄弱环节分享到了金融改革的成果。
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更加有力精准。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金流动相对简单,资金流向计划性强。改革开放前,信贷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支持上,1978年末,陕西省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两类贷款余额合计47.14亿元,占当年贷款余额的91.87%,其他少量资金投向农业企业和社队农业。改革开放后,适应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国情,金融市场化程度同步提升,信贷资金在继续加大对非金融企业和机关团体信贷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居民个人的信贷需求。2017年末,陕西省非金融企业和机关团体贷款余额19632.06亿元,是1978年末企业贷款余额的416倍,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降至73.59%;同期全省住户贷款余额7045.87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达到26.41%,贷款结构明显优化。
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不断拓宽和丰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机构类型的丰富,市场主体可以选择的融资对象有了很多的空间和灵活性,同时市场化进程中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中介等机构的快速发展大大拓宽了资金供给渠道,尤其是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为进一步改善信贷资金压力发挥了作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反映的是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具体看,市场主体可以获取的资金来源有本外币贷款、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债券融资、股票融资、保险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等等。2017年,陕西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5925.9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3.05%,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有力的支持了陕西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信贷支持工具和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形成了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再贴现等信贷政策工具,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对薄弱环节进行支持。同时,辖区金融机构积极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形势,结合陕西经济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金融产品供给不断增加,金融服务的灵活性更大,精准性更强,切实满足了不同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更加充分。金融统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我们了解和掌握资金投向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力。统计数据显示,近些年来,金融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加重视,尤其是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和普惠金融发展受到重视并快速得到发展。一是积极支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2017年末全省基础设施领域贷款余额较2007年末增加了3.5倍,年均增长16.2%。二是积极支持“三农”经济发展,2017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较2011年末增加了1.6倍,年均增长17.3%;三是积极支持房地产市场弱势群体,2017年末全省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较2007年末增加224倍,年均增长71.9%;四是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2017年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2009年末增加了4倍,年均增长22.5%;五是积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7年末全省创业担保贷款余额较2008年末增加了14.2倍,年均增长35.3%;六是助力大学生顺利求学,2017年末全省助学贷款余额较2008年末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15.5%;七是积极支持脱贫攻坚战略,2017年末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较2015年末增加了1.4倍,年均增长55.1%。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金融业跟随国家经济金融改革的脚步,在发展中不断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金融亦将一如既往,为陕西经济的追赶超越,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记者许智茹
金融体系不断健全,为服务陕西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保障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省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回望1978年,当时的金融组织体系还是“大一统”模式,陕西省金融机构仅有人民银行1家。改革开放政策确定后,我国“大一统”的金融组织体系被打破,市场化改革迈开关键第一步,1979年至1984年,农行、中行、建行和工行相继从人民银行分设独立,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工农中建四大国家专业银行成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分支机构在陕西相应成立。之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提高,思想的解放和对金融认识的深化,在我国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的改革发展中,交通银行的重组、股份制银行的兴起、地区性保险公司的建立、政策性银行的出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财务、信托、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以及证券、基金等各类机构得到快速发展,陕西金融机构类型不断丰富,业务发展逐步壮大,金融组织体系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类型多样、功能互补的现代金融体系已经形成。截至2017年底,全省银行、证券、保险法人机构149家,其中银行业法人机构145家;法人证券公司3家,证券分公司38家;法人保险公司1家,省级分公司59家。不断健全的金融组织体系为陕西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金融体量快速倍增,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省金融体量加速扩张,1978年末,陕西省各项存款余额仅有32.27亿元,到2017年12末,陕西省各项存款余额达38153.27亿元,增加了1182倍,年均递增19.89%;1978年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51.31亿元,到2017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26924.48亿元,增加了525倍,年均递增17.42%。进入2018年,全省存款余额突破4万亿元,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不仅提升了金融为经济输血供氧的能力,更为助推陕西经济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性作用。
从经济面看,改革开放前陕西省经济体量很小,1978年,全省GDP仅有71.21亿元,而到2017年,全省GDP已经突破2万亿关口,达到21898.81亿元,增加了308倍,年均递增15.82%。进入新世纪以来,陕西经济速度明显加快,并实现了两个跨越,一是2010年全省GDP突破万亿元,二是2017年,全省GDP突破两万亿关口。40年来,陕西经济结构得到了显著的优化。1978年,陕西省第一、二、三产的结构比为30.4:52.1:17.5,到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0:49.7:42.4,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同期,信贷结构也不断优化,2017年,全省信贷资金投向第三产业的贷款余额比重达到51.57%。在金融持续加大对地方经济支持的同时,金融业自身也得到了发展。2017年,陕西省金融业增加值1300.10亿元,占当年GDP比重5.94%,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4.03%。金融正在逐步成为对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的主导产业。
金融服务触角不断延伸,服务的精准度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省经济取得了靓丽的成就,为经济服务的金融,因实体经济而生,也因实体经济而发展。金融业改革,使得社会资金的集中与分配逐步由原先的以财政为主转向以银行贷款为主,贷款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触角不断延伸,金融服务更趋多元、更趋精准。1978年末,陕西省的贷款结构主要表现为工业企业贷款和商业企业贷款,贷款主体单一。经过40年的发展,贷款资金不仅分布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同时贷款主体已经由原来的单一国有企业扩大至各类性质的大中小微企业以及居民个人;不仅支持企业生产经营领域的资金需求,还加大了对居民购房、消费领域的支持。尤其是普惠金融的发展,让更多的薄弱环节分享到了金融改革的成果。
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更加有力精准。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金流动相对简单,资金流向计划性强。改革开放前,信贷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支持上,1978年末,陕西省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两类贷款余额合计47.14亿元,占当年贷款余额的91.87%,其他少量资金投向农业企业和社队农业。改革开放后,适应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国情,金融市场化程度同步提升,信贷资金在继续加大对非金融企业和机关团体信贷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居民个人的信贷需求。2017年末,陕西省非金融企业和机关团体贷款余额19632.06亿元,是1978年末企业贷款余额的416倍,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降至73.59%;同期全省住户贷款余额7045.87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达到26.41%,贷款结构明显优化。
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不断拓宽和丰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机构类型的丰富,市场主体可以选择的融资对象有了很多的空间和灵活性,同时市场化进程中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中介等机构的快速发展大大拓宽了资金供给渠道,尤其是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为进一步改善信贷资金压力发挥了作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反映的是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具体看,市场主体可以获取的资金来源有本外币贷款、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债券融资、股票融资、保险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等等。2017年,陕西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5925.9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3.05%,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有力的支持了陕西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信贷支持工具和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形成了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再贴现等信贷政策工具,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对薄弱环节进行支持。同时,辖区金融机构积极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形势,结合陕西经济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金融产品供给不断增加,金融服务的灵活性更大,精准性更强,切实满足了不同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更加充分。金融统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我们了解和掌握资金投向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力。统计数据显示,近些年来,金融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加重视,尤其是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和普惠金融发展受到重视并快速得到发展。一是积极支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2017年末全省基础设施领域贷款余额较2007年末增加了3.5倍,年均增长16.2%。二是积极支持“三农”经济发展,2017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较2011年末增加了1.6倍,年均增长17.3%;三是积极支持房地产市场弱势群体,2017年末全省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较2007年末增加224倍,年均增长71.9%;四是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2017年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2009年末增加了4倍,年均增长22.5%;五是积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7年末全省创业担保贷款余额较2008年末增加了14.2倍,年均增长35.3%;六是助力大学生顺利求学,2017年末全省助学贷款余额较2008年末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15.5%;七是积极支持脱贫攻坚战略,2017年末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较2015年末增加了1.4倍,年均增长55.1%。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金融业跟随国家经济金融改革的脚步,在发展中不断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金融亦将一如既往,为陕西经济的追赶超越,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记者许智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