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古代名画中的端午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读苏轼的词《六幺令·天中节》,一幅幅生动的端午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而有关端午节民俗的古代名画将苏轼词中的民俗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
  元代宫廷画家王振鹏《龙舟夺标图》,描绘的是皇室在宫廷后苑金明池举办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画面上殿阁巍峨,宏伟壮丽;湖面旌旗猎猎,龙舟竞发,橹桨奋动;岸上观者如云,人头攒动。
  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描写了龙舟竞渡的盛况。“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端午图》描绘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该图所绘花卉笔墨简练洁净,清新古雅,表现了吉祥喜庆的意境。
  画中的植物与端午习俗有关。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先民把菖蒲当作神草。《本草·菖蒲》载曰:“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此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端午节有把菖蒲和艾捆在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菖蒲剑叶盈绿,端庄秀丽,是室内盆栽观赏的佳品。
  清代意大利籍宫廷画家郎世宁《午瑞图》,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是端午节特有的食品。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有之,最初是用来拜祭祖先和神灵的,而最早见之于文字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晋代正式定粽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品。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中云:“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郑学富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