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陕西2.7万亿国资腾挪的幕后……
  一进一出,陕西第一大国企延长石油集团,俨然成为近期焦点。
  这缘于两家上市公司,延长化建以及陕天然气日前的新动作。一方面,延长石油集团持有的延长化建29%股份,将被无偿划转至陕建控股。另一方面,其作为战略投资者,拟对陕天然气的控股股东陕西燃气集团,进行增资扩股,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围绕着延长石油集团,一进一出,内涵颇深。它既是实际控制人陕西省国资委,对相关国企资源的布局腾挪,也释放出陕西国企改革的最新讯号。
  要知道,陕西省国资委监管企业的资产总额,去年底已达2.7万亿元,排名全国第7位。然而,规模虽然居前,效益却仍偏后。辛苦一年,真正到手的利润,仍是零头。面对如此难题,事关2.7万亿的资产,陕西国企改革这盘棋,怎么下?
  1
  近年来,陕西国企也取得较快发展,但其改革的举措,却也不乏“慢动作”。尤其是与其它省份作比,陕西国企也时常被市场诟病。
  说到陕西省属国企的龙头代表,必然绕不过延长石油。西部首家世界500强,在海外亦有布局,综合实力当然不容小觑。
  延长石油近几年的营收,从2000多亿一路奔上3000亿。看似体量庞大,可是效益如何?质量如何?
  来看一个例子。
  对于延长石油集团而言,2015年是特殊的一年:遭遇10年来的首次亏损。
  那一年,2000多亿的收入,搁在手上还没捂热,支出的成本已超出,扭头便告亏11亿。诚然,当产能扩张撞上油价低迷,亏损似乎也能说的过去?
  再来看看延长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变化。
  2016年排名第61位,2017年退至第64位,2018年再退至第66位,逐年倒退。
  若以榜单排名为参考,作为陕西第一大国企的延长石油,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国企相比,在总体实力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好在,得益于供给侧改革的成效,延长石油集团在排名倒退之际,尚能保持一定盈余。
  还有类似陕煤化集团等省属企业,近年来,亦借助供给侧改革、技术创新、资源重组等举措后,才相继摆脱发展困境,实现扭亏……
  从这也能看出,陕西国企自身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如何。
  再从公司治理方面来看,陕西国企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曾经一度,陕西交建集团、陕汽控股集团、陕煤化集团等8家国企,竟然出现12名董事和7名监事缺位的情形。如今,陕西国企开展“六项改革试点”,其中不乏“规范董事会建设”这一项。
  联想到此前,众多陕西国企董事、监事“缺位”的现象,也算是一种进步。
  2
  微观龙头国企之后,来看看经济结构和行业情况。
  陕西国企,仍以能源类一枝独秀。相较之下,国之重器、真正创造财富的制造业,却显得弱势。更何况,能源行业进入低谷,进而对全省经济造成拖累,已有前车之鉴。从这点来看,陕西制造业国企的壮大,也已刻不容缓。
  接下来,着眼陕西国企的整体。
  截至2018年底,陕西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27015亿元,排全国第7位。
  体量庞大,名副其实。
  实现营业收入11296亿元,排全国第5位;利润总额391亿元,排全国第7位……
  单从规模指标看,陕西的国企发展着实不错。
  可是,本着理性、建设性的出发点,笔者更看重的是,发现不足之后的迎头赶上和“弯道超车”。
  大道至简。抛开繁杂的会计流程和术语,仅以陕西国企的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比较一下,恐怕就会发现,确实难言轻松。
  一年到头,11296亿的收入,利润总额仅剩不足400亿,仅占比3.5%左右!
  时任省国资委主任任国曾介绍过另一个指标。2017年,全国省属国企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排名中,陕西省排在第20位。
  明摆着,成本之高,费用之大,收获之微,想想都不可思议。
  这3.5%左右的比率,意味着什么?
  这么说吧,目前一年期的基准贷款利率为4.35%。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基准贷款利率。实际运营过程中,能以低于5%的利率拿到贷款的国企,真是寥若晨星。当然,倘若民企的贷款利率能低于10%,企业家心里估计早就乐开了花。
  这么简单对比一下,如何不让人感叹:家大业大的陕西国有企业,利润创造能力,竟然如此之低?
  恐怕,这不是陕西国企应有的发展效率和发展质量。
  3
  陕西国企改革,到了必须要改、不得不改的阶段。
  时间紧,任务重,以此形容陕西国企改革现状,颇为契合。毕竟,距2020年全面完成陕西国企改革的总目标,仅剩1年半时间。
  陕西国企改革的《三年行动方案》,涵盖2018至2020年的重点改革任务。而实际留出的推进时间,却少了将近三分之一(2018年11月发布)。
  而在任务方面,以目前的进度看,似乎也难言轻松:国有竞争类企业股改面达50%、混改面达60%;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达到20家左右,至少储备30户拟上市企业;省属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20年突破500亿元……
  当然,陕西的国企改革,也不乏诸多成功案例,尤其是在此前几轮国企改革期间。
  时间拉回到2001年。
  坐落于宝鸡的陕西汽车齿轮总厂,干了一件“大事”:省属企业寻求重组,请别人来坐头把交椅,在陕西开了先例。
  当年9月,曾一度濒临破产的陕西齿轮厂与湘火炬合资,组建了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决策、用人和分配机制的改变,实现了浴火重生。
  如今的法士特,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变速器箱龙头企业。连续十六年名列中国齿轮行业第一,重型汽车变速器年产销量连续十三年稳居世界第一。
  还有,陕西投资集团旗下陕西汇森煤业公司等6家省属企业,在去年全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中,突出重围,顺利入选。
  珠玉在前,陕西国企改革的各项重点工作,势必将陆续推进。至于如何突破动力不足不愿改,担当不足不敢改,以及能力不足不会改,走出一条符合陕西实际的国企改革之路,尚待观察。
  国企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陕西省国资委主任刘斌,以及他所带领的国资班子,任重道远……高湘山张素书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