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各界人士和茶界专家探讨茶文化传播
让中国茶香满“一带一路”
  两千多年前,沿着茶马古道,中国茶由我国西南出发,通过马帮送到亚欧各国,它从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到寻常百姓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生活饮品,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在历史的记忆里,中国茶不仅作为一种饮品,还承载着古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外交使命,古老的中华文明以茶的形式涓涓流淌。当历史行进到今天,开放的中国重新面向世界,由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的认可。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厚中外文化交流的丝路精神,正是今日建立政治互信、文化理解、民心相通的宝贵财富,茶和茶文化已成为联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桥梁和纽带。
  6月22日,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指导,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国茶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主题沙龙在京举行。如何借助“一带一路”推动茶文化传播,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
  捧出的是文化
  “我和多数中国人一样,喜欢喝茶。多少年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喝茶的习惯和爱好从未改变。在国外常驻期间,我喜欢用茶招待外国朋友,他们大多都会表示赞赏。我们用中国茶招待客人,提供的是饮料,捧出的是文化。”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外办原副主任吕凤鼎的外交生涯中,茶是必不可少的陪伴。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欧盟使团原团长关呈远介绍说,1610年,中国茶叶第一次由荷兰人通过海上通道带到欧洲,揭开了中国与欧洲海上茶叶贸易的序幕;1636年,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商人把中国的茶叶带到了法国的巴黎,于是法国人开始接触到茶叶。他指出,法语和荷兰语中“茶”的发音都源于闽南话。
  关呈远说,中国茶与茶文化与世界各地的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的是交往
  曾担任中国驻瑞典大使的吕凤鼎讲述了一个中瑞之间的茶故事:300年前,装载有中国茶叶的‘哥德堡号’从中国返回时,在即将进入哥德堡港的海域沉没。300年后,人们打捞沉船时惊奇地发现,在海底浸泡了几百年的茶叶品质依然良好。这增加了瑞典人对中国茶的认识和喜爱。为了纪念‘哥德堡号’,瑞方历时近10年,按照原样打造了新‘哥德堡号’,重走远赴中国的航海路线,掀起中瑞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的新高潮。”
  “自古以来,中国茶叶与丝绸、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各地,成为中国与世界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关呈远说。
  第九至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投资协会生态产业投资专业委员会会长林嘉騋,长期在世界各国以茶会友。20年前他就曾联合茶叶界的专家,在日本东京举办过有关乌龙茶的研讨会。“前不久,中国投资协会生态产业投资专业委员会下属的国际合作部还在丹麦举办了茶文化艺术
  节,传播中国茶文化。”林嘉騋
  说。
  探索的是前景
  “我的故乡福建正是海上
  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林嘉騋
  说,纵观历史,中国传播茶文化
  的途径有很多,茶马古道、万里
  茶路、茶船古道……不胜枚举。
  “万里茶路是一条横跨欧
  亚大陆的国际商贸通道,它南
  起福建,途径浙江、湖南、湖北、
  山西、河北,来到俄罗斯,并一
  路延伸至北欧。这条边贸之路
  主要依靠茶贸易兴盛的。”全国
  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
  刻中心主任骆芃芃侃侃而谈。
  “文化和贸易的兴盛与当下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第6年,希望更多茶界人士能够搭乘‘一带一路’东风,把茶文化传播出去,让茶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骆芃芃说。
  吕凤鼎也认为,我们应进一步发挥茶文化的优势,不断探索茶文化与“一带一路”的结合点,努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探索中国茶在国际舞台上的新前景。张红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