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ETC最强风口之下
股份制银行为何集体“静悄悄”
  ETC就像八月的天气,突然热了。
  据了解,近期ETC营销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甚至有银行中后台人员加入营销战场,刷屏、蹲点、拉亲友……各种营销手段“一个都不能少”。
  然而,在国有大行卖力“摇旗呐喊”的同时,股份制银行却大多没有动作。这种“温度差”的背后究竟有何原因?
  ETC有多疯狂?
  “不仅网点营销人员,我行即使是中后台人员也有营销任务。”某国有大型内部人士透露,该行根据所属部门不同,分配指标略有区别,但基本全行每个员工均被分配了ETC完成指标。
  另一位国有银行支行客户经理也表示,上级领导都特别重视ETC业务,而且完成率还与领导的KPI挂钩,该支行平均每天有500个任务指标,但最好的情况下每天也才完成300个。
  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工农中建交五大行都领了ETC指标,最多的两家分别领了6000多万和5000万个设备。
  股份制银行“静悄悄”
  ETC营销热度仍在持续,但意外的是,被称为“最强风口”的ETC似乎仅周旋于国有大行及如微信、支付宝等头部支付平台间,多数股份制银行及中小型银行“静悄悄”。
  调查显示,如浦发、平安、兴业、中信、招商、民生等多家股份制银行均未在上海地区开展ETC业务。
  “我行确实没有开展ETC业务,后续是否会开展还没接到通知。”中信银行某支行网点客户经理称。
  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暂时还没有,后期会推,但这个月肯定上线不了。
  对于“冷暖”差异,某国有大行人士表示,ETC固然有开拓的价值,但银行现在均是在倒贴钱开拓。”
  该人士称,该行已将ETC营销升为战略高度。对于国有银行而言,是有责任及义务将政策落实并不计较利益得失的,但股份制银行还是要进行成本核算并决定推广与否。而小银行不推行ETC,一方面原因是他们不具备开发ETC相关产品的技术实力,例如,如何将ETC与信用卡、储蓄卡关联等都是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ETC业务后期也需要较高的运营成本及维护费用,如果仅为了ETC产品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显然不太可能。
  “ETC用户数量有限并且可见,想要争夺必然需要付出更大的营销成本,例如,OBU设备的补贴、通行费折扣、各种增值优惠以及人力成本等。”苏宁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表示,各机构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及资源禀赋来制定计划,这也是为何各机构间优惠力度有所不同的原因。
  ETC热潮还能持续多久?
  黄大智认为,ETC支付的市场想象空间是有限的,即国内的车辆保有量有限。按照政策部署,2019年底要实现1.8亿的ETC用户,剩余的空间已经有限。若年底稳步实现发展目标,ETC大战热度就会下降。
  从民生证券对市场规模的测算数据中也可见窥见一二。数据显示,在2019年至2021年,OBU市场空间分别为79亿元、31亿元及18亿元;ETC市场空间为101亿元、57亿元及21亿元。马嘉辛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