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三伏天更应防“寒”
  每年夏季入伏,酷暑难耐。很多人以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但事实正好相反,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三伏天该如何养生保健?少食寒凉以免寒邪入侵
  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许多人在三伏天常洗冷水澡、吹空调、喝冷饮、吃凉菜、吃冰镇水果等,都是导致寒气入体的根源,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很多病都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
  因为三伏天很炎热,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得不对,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
  建议伏天饮食要注意少寒凉,尤其是小孩子过食冷饮,会比成年人受到的损伤更大,易出现鼻炎、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反复的扁桃体发炎、发烧、脾胃不和等问题。三伏天养生“四大纪律”
  纪律一:避免冷风直吹、长时间吹。无论是开空调、吹电扇还是窗边纳凉,都要避免长时间直吹。空调温度要适当,建议在26摄氏度左右;吹空调时,要经常开窗通风。
  纪律二:自主活动,多出出汗。欲祛湿排寒,就要增加自己的阳气,阳气旺,自然寒不侵体。所以伏天应该适当出门活动,出出汗、长长阳气。但是夏季锻炼不可剧烈,不然阳气随着出汗就排泄了,内湿又出来了。
  纪律三:饮食注意少寒凉。三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此时再喝冰饮、吃凉食,相当于雪上加霜。如果身体比较虚寒的朋友,在三伏天坚持不吃冷饮,那么身体寒气将会驱走大半,可起到冬病夏治的功效。
  纪律四:护好咽喉、后心两个部位。咽喉和后心容易受到风寒的侵犯,护好这两个部位有助于帮助身体缓冲低温的寒气。
  三伏天防寒有妙招
  1.常按足三里穴。常按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
  2.饮姜茶。“冬吃萝卜夏吃姜”。姜的功效在于温补,夏季吃姜,可以补阳气,同时可以散寒发汗,化痰止咳。
  3.吃羊肉。伏天人们过于贪凉,这个时候适当吃点暖性的羊肉,有利于发散滞留在体内的寒气,疏通筋脉。
  4.温水泡脚。每天早睡,不要熬夜,睡前用38℃~45℃的温水泡脚10~15分钟,可祛湿,而且改善睡眠质量。
  5.三伏贴。三伏贴通过中药穴位敷贴,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
  6.三伏灸。灸法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对阴虚阳亢及邪热内炽的病人不宜用灸。
  7.拔火罐。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扶正祛邪、治愈疾病。夏季留罐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左右。
  8.艾叶垫。用艾叶500克,晒干,揉碎,用纱布包制成坐垫,然后坐在上面。艾叶性温,将艾叶装在坐垫里,温暖之气从肠道进入人体,可以温暖五脏六腑,甚至可以治疗寒冷诱发的腹泻。
  (摘自《中国妇女报》)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