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打造全球营商环境高地国务院再出新举措
近年来,我国为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我国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我国营商环境还存在很多突出的短板和问题。为此,日前发布的首部针对营商环境优化的行政法规将着力解决哪些问题,在华企业又将迎来哪些利好?
作为今年重点立法工作之一,国务院10月23日正式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制度规范新阶段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我们确实已经有很多政策文件、改革举措、经验做法,也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一些规定,缺的是一部专门的优化营商环境的法规。”司法部立法二局副局长张要波表示,《条例》的出台在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同时也及时回应了市场主体和社会各方面的期盼。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认为,《条例》的出台从国家层面上夯实了营商环境优化的法治基础,标志着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全国和全世界的共识。
正式颁布的《条例》共7章、72条。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介绍,《条例》围绕建立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进行了制度设计。比如,明确国家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对待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同时,对压减企业开办时间、简化企业注销流程等反映强烈的问题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在实践中便于操作,有助于切实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比如,针对企业开办,《条例》明确,在国家规定的企业开办时限内,各地区应当确定并公开具体办理时间。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放管服改革,我国营商环境得到显著提升,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的总体排名比去年上升15位,名列第31名,这也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以来中国的最好名次。中国也是过去一年世界上营商环境改善度最高的20个国家之一。不过,宁吉喆也强调,我国的营商环境还存在很多突出的短板和问题,因此从完善体制机制的层面作出相应规定,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系统集成、高效协同。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独立法律专家高圣平看来,此次《条例》针对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进行了积极回应。例如,对于开办企业的指标,《条例》第三章“市场环境”部分就涉及到了相关举措。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李长安解读称,《条例》最大的亮点是对政府权利的约束,即对以前政府过度运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的行为作出明确的限制,为地方政府随意性的行政行为戴上了“紧箍咒”。同时,《条例》专门提到政府在决策中应吸收企业意见,也是一个创新。
“《条例》的亮点之一还在于特别强调贯彻竞争中性原则,即各类所有制的主体在要素获取和市场准入方面一视同仁。外资企业非常在乎能不能像中资企业一样享受一些待遇,所以我觉得竞争中性原则还可以再凸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聂辉华表示。
加快配套制度“立改废”
当前,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条例》的出台也为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注入一针强心剂。在同日北京市召开的座谈会上,包括京东、百度、字节跳动在内的多家企业均对《条例》的发布表示肯定。
京东集团执行副总裁何成风表示,《条例》是新型的政商关系的落地和固化,从国家层面的放管服改革,到北京市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很多做法上升到了国家制度层面。同时《条例》也进一步为企业赋权,激发我们的内在活力,以适应新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劳动力成本逐渐上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逐渐消退,同时包括地产等成本在上升,因此我们比较优势在逐渐地弱化,这意味着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新的红利,这个红利就来自于制度红利、改革红利和营商环境的红利。”刘春生表示。
不过,多家企业也提出了对《条例》实施落地的关切。李长安也表示,怎么样保证该《条例》在各地落地时不走样,如何建立行政权力落实的考核机制,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追究机制,这些都是落实的焦点问题。“各地的条件不一样,落实起来也会有差异,这是我们在落实的时候需要做的一些工作。”
从国家层面看,宁吉喆表示,下一步,重点要抓好《条例》的贯彻实施,构建“1+N”法规政策体系。“《条例》对符合改革方向的创新性做法和具体程序、条件仅作了原则性规定,但涉及面广,与现行的上千部法规文件密切相关,有必要加快配套制度‘立改废’,对不符合《条例》精神的法规文件进行必要修改完善,确保相关法规文件与《条例》保持一致。”
外资看好中国市场
中国营商环境改善,引资“魅力”得到不断提升。
就在中国官方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当天,强生宣布启动强生中国创新引擎。强生全球执行委员会副主席杜安卿(JoaquinDuato)表示,作为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医疗健康企业,强生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市场已日益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增长引擎和创新引擎。
除了强生,多家跨国公司也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看好,并表示将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表示:“我们计划3年内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增加50%,为深耕中国注入更多活力。”施耐德电气进入中国已32年,作为一家跨国公司,施耐德电气看好中国,未来将继续加大对华投资。
中国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各国企业最为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特斯拉在中国上海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电动汽车超级工厂,德国巴斯夫在中国广东湛江投资百亿美元建石化基地,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世界级石化项目落户广东惠州,德国车企宝马在中国沈阳投资建设第三工厂等,一批外资项目在中国落地。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日前表示,中国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创造良好环境的政策不会变,保护在华外国企业合法权益的政策不会变。刘瀚琳
作为今年重点立法工作之一,国务院10月23日正式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制度规范新阶段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我们确实已经有很多政策文件、改革举措、经验做法,也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一些规定,缺的是一部专门的优化营商环境的法规。”司法部立法二局副局长张要波表示,《条例》的出台在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同时也及时回应了市场主体和社会各方面的期盼。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认为,《条例》的出台从国家层面上夯实了营商环境优化的法治基础,标志着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全国和全世界的共识。
正式颁布的《条例》共7章、72条。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介绍,《条例》围绕建立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进行了制度设计。比如,明确国家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对待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同时,对压减企业开办时间、简化企业注销流程等反映强烈的问题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在实践中便于操作,有助于切实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比如,针对企业开办,《条例》明确,在国家规定的企业开办时限内,各地区应当确定并公开具体办理时间。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放管服改革,我国营商环境得到显著提升,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的总体排名比去年上升15位,名列第31名,这也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以来中国的最好名次。中国也是过去一年世界上营商环境改善度最高的20个国家之一。不过,宁吉喆也强调,我国的营商环境还存在很多突出的短板和问题,因此从完善体制机制的层面作出相应规定,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系统集成、高效协同。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独立法律专家高圣平看来,此次《条例》针对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进行了积极回应。例如,对于开办企业的指标,《条例》第三章“市场环境”部分就涉及到了相关举措。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李长安解读称,《条例》最大的亮点是对政府权利的约束,即对以前政府过度运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的行为作出明确的限制,为地方政府随意性的行政行为戴上了“紧箍咒”。同时,《条例》专门提到政府在决策中应吸收企业意见,也是一个创新。
“《条例》的亮点之一还在于特别强调贯彻竞争中性原则,即各类所有制的主体在要素获取和市场准入方面一视同仁。外资企业非常在乎能不能像中资企业一样享受一些待遇,所以我觉得竞争中性原则还可以再凸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聂辉华表示。
加快配套制度“立改废”
当前,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条例》的出台也为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注入一针强心剂。在同日北京市召开的座谈会上,包括京东、百度、字节跳动在内的多家企业均对《条例》的发布表示肯定。
京东集团执行副总裁何成风表示,《条例》是新型的政商关系的落地和固化,从国家层面的放管服改革,到北京市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很多做法上升到了国家制度层面。同时《条例》也进一步为企业赋权,激发我们的内在活力,以适应新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劳动力成本逐渐上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逐渐消退,同时包括地产等成本在上升,因此我们比较优势在逐渐地弱化,这意味着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新的红利,这个红利就来自于制度红利、改革红利和营商环境的红利。”刘春生表示。
不过,多家企业也提出了对《条例》实施落地的关切。李长安也表示,怎么样保证该《条例》在各地落地时不走样,如何建立行政权力落实的考核机制,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追究机制,这些都是落实的焦点问题。“各地的条件不一样,落实起来也会有差异,这是我们在落实的时候需要做的一些工作。”
从国家层面看,宁吉喆表示,下一步,重点要抓好《条例》的贯彻实施,构建“1+N”法规政策体系。“《条例》对符合改革方向的创新性做法和具体程序、条件仅作了原则性规定,但涉及面广,与现行的上千部法规文件密切相关,有必要加快配套制度‘立改废’,对不符合《条例》精神的法规文件进行必要修改完善,确保相关法规文件与《条例》保持一致。”
外资看好中国市场
中国营商环境改善,引资“魅力”得到不断提升。
就在中国官方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当天,强生宣布启动强生中国创新引擎。强生全球执行委员会副主席杜安卿(JoaquinDuato)表示,作为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医疗健康企业,强生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市场已日益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增长引擎和创新引擎。
除了强生,多家跨国公司也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看好,并表示将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表示:“我们计划3年内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增加50%,为深耕中国注入更多活力。”施耐德电气进入中国已32年,作为一家跨国公司,施耐德电气看好中国,未来将继续加大对华投资。
中国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各国企业最为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特斯拉在中国上海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电动汽车超级工厂,德国巴斯夫在中国广东湛江投资百亿美元建石化基地,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世界级石化项目落户广东惠州,德国车企宝马在中国沈阳投资建设第三工厂等,一批外资项目在中国落地。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日前表示,中国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创造良好环境的政策不会变,保护在华外国企业合法权益的政策不会变。刘瀚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