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交易模式“证券化”小散难逃“杀猪盘”
揭开炒鞋幕后资本乱象
  2019年以来,炒鞋不仅衍生出K线图、“云炒鞋”以及“鞋期货”,而且因为可观的转手利润,成为不少大学生的谋财之道。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近日发布的金融简报《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指出,近期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各义务机构应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鞋圈成了“韭菜园”
  “兴趣爱好,顺便还能赚钱。”在上海上学的20岁男生黄宇过手了几十双潮鞋,流水也达到十几万元。他说:“以前原价1500元以内的鞋子两三千元就可以买到,现在经典款不少都要五千一万元了。”
  黄宇回忆,第一笔生意,他以原价1899元的价格买了6双椰子鞋,随后都以2700元左右的价格出手。但他也曾以3000多元买了椰子鞋,后面跌到2000多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炒鞋”行为实际上是将币圈的浮躁、割韭菜之风引入心智尚未成熟、缺乏金融风控意识的95、00后群体之中,把鞋圈当成“韭菜园”。很多原先在炒房、炒币行业的人也开始进到炒鞋领域,成为上游的大鞋贩子。他们可以通过大量囤货、形成垄断、哄抬价格、“割韭菜”的方式形成“杀猪盘”,小贩子或者散户就成了“活韭菜”,其中不乏学生群体。
  一些球鞋交易平台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平台用K线圈、“云炒鞋”等炒作手法推出一些类金融产品引爆市场,以争夺卖家资源刷数据,进而为进一步融资作准备。此外,部分媒体过于关注炒鞋“暴富”的极端个案,更是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须加强监管
  “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值得警惕。
  一是“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日交易量巨大。交易平台进行“炒鞋”的行为模式已经和证券市场的交易模式极其类似。
  二是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助长了金融风险。一旦“炒鞋”失利,贷款逾期归还,最终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记录。金融机构也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坏账,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三是操作黑箱化,平台或个人一旦“跑路”,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成都鞋圈绰号“刘饼干”的“大佬”鞋商2019年7月被警方刑拘,涉案金额上千万元。不少交了钱等待从“刘饼干”处拿货的鞋贩都曾想凭借炒鞋“一夜暴富”,却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摘自10月20日《羊城晚报》)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