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产业投资应该更多地交给市场
  日前,财政部在其网站公开了财政部答复全国政协委员张劲提出的《关于提升政府投资基金集中度,更好发挥引导作用的提案》的具体内容,并表示将“适当将设立政府投资基金的权限上收,严控基金的设立”。
  自2000年以来,政府投资基金逐步壮大,其设置本意是想通过财政资金杠杆放大作用发展重点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但是,当经济进入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候,政府投资基金的负面效应就会逐步显现。
  首先,缺乏市场化明确导向带来的募集困难。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2065只政府投资基金,募集规模已达12.27万亿元。但是,从2016年开始,全国设立政府投资基金572只,达到历史峰值后,便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这个拐点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动重叠,中国正在告别依赖投资刺激的发展方式,推动供给侧出清,实现结构性升级。这意味着去产能、去杠杆背景下,一些低效率的投资项目无法启动,那么,也就会连累政府投资基金“投不出去”,投不出去或者没有好的投资机会,也就无法完成募集,形成一个负循环。
  其次,一些政府投资基金形成了大量产能过剩现象。当各地政府成立自己的投资基金,而中央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某些新兴产业,就会导致各地政府竞相上马同样的产业项目,比如太阳能项目、新能源汽车项目遍地开花,现在半导体也成为一些地方的投资热点。在这个过程中,某些产业投资规模巨大,政府投资基金承担了杠杆作用,却无法满足后续的资金需求,往往半途而废。再加上新兴产业越来越多,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有限的基金规模只能撒胡椒面,效率有待商榷。
  其三,很多政府投资基金成了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通道。最近几年,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受到严格限制,一些地方政府通过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
  因此,重新确立政府投资基金政策目标,进行严格监管,该清理的清理,该收回权限的收回权限,严控新基金的设立,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地方政府借道变相加杠杆,提高政府基金的投资效率,降低投资风险,杜绝重复低水平建设。在风险投资过剩且科创板推出的背景下,产业投资应该更多地交给市场。(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