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买流量还是买品牌?
直播带货不是万能的
  淘宝直通车、淘宝客、京准通等,以及刷单、刷评分等(虽是灰产),都是常见的买量手段。直播带货既是一种新兴的电商代运营形式,同样也兼具“买量”功能。
  除了“薄利多销”,很多商家、品牌也能接受“亏本买卖”,这种情况更多考量的是曝光量,提高品牌知名度,通过直播快速、大量出货也有助于一些新品、店铺在电商平台推荐权重的提高。
  电商兴起后,很多传统品牌转型做线上渠道的过程中,出现了电商代运营的需求。而在传统的电商代运营中,如何平衡线上线下业务也很关键,比如线上线下要不要同款?同款是否同价同质?
  对于零售业而言,维持各个渠道价格体系的平衡是一个精细活,电商普及之后,所有的商品都可以拿来比价,但“价格不是所有”,最终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是消费品类差异、迫切性、文化附加属性等不同原因的共同作用。
  罗永浩抖音首播的当晚,电商、比价平台就上线“老罗直播同款”、“低过老罗”等专区,“全网最低价”本身是个比较优惠而非绝对优惠,蹭热度是很明显的。
  但也反映出,直播电商如今还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直播优惠价是否会对厂商、品牌的价格体系形成冲击?
  在产业端,规范品牌的正价(价签标价)一般就是实售价格(往往是应季),此外又有折扣价、促销价、活动价、以及钩子产品(特价款)。
  更多商品尤其是网售商品的正价一般都比较具有迷惑性,比如瑞幸咖啡,正价和竞品都是对标星巴克,1.8折、3.8折之后其实跟便利店咖啡差不多,那瑞幸的产品本身究竟在哪个梯度呢?
  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最终能够去评估的只有终端渠道价格,即“到手价”的差别,“买家哪有卖家精”是不会改变的。
  回到电商直播看,直播间的商品走特别通道给出特别价格是惯常的措施,对于很多品牌而言,是想通过这种“钩子产品”获得曝光和用户增长,但也有不少商户纯粹就是为了达到快速出货的目的。
  从事数字营销的Anson提供了一个案例,此前他有遇到过一个传统厂商的客户想转型,他们给客户做了品牌定位策划、投放方案,提供了一整套数字化营销方案。但这位客户却说:“品牌没什么用,现在有网红带货就能卖出去。”
  “不用做品牌,能卖货就好”,很多盲目进入直播带货的商家或许都是这么想的,但没有品牌就没有溢价,给网红带货利润也会上不去。
  商家想要选主播,主播也在挑品牌、挑商品,一线品牌的抽佣更低,也是品牌溢价的一种表现。
  Anson的这位客户有自己的工厂,是给一些欧美中高端品牌做代加工,所以他很不理解“怎么就想不开不做品牌?”
  有一种说法,称直播是“所见即所得”模式,这对品牌有益吗?
  仅从曝光、品牌的角度看,直播的效力也是需要充分评估的,曝光是利弊并存的。李佳琦、薇娅也好,老罗也好,直播后往往传播最广的其实是“翻车”品牌。
  从品牌化的角度看,直播对品牌作用其实不如图文、短视频类的内容。品牌策略作为资产管理的一部分,应当是一种长期策略,直播的即时性与品牌长效需求相悖。
  当然,李佳琦也助推了欧莱雅、娇兰等品牌,这是主播与商品、品牌契合度的体现、也与主播团队的专业能力直接相关,品牌方需要在合适的主播身上长期砸钱,很难说这种收益是划算的。
  直播带货不是万能的,找到合适的平台、主播、定价,卖货盈利是可以实现的,盲目追求“直播效应”却不能做好成本管控与收益评估,不一定赚钱,大概率翻车。程杰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