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十四五”新型城市这样建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
《实施方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官方网站上正式对外发布,围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五个方面对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作出全面部署。
那么,新型城市具体如何建?有哪些亮点?作为首份五年期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传递哪些重要信息?
首份五年期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到2020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4%、城市数量增至685个、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7000公里等。虽然各方面成就斐然,但同时还需看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依然有近20个百分点的差距。
《实施方案》指出,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户籍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尚未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大中小城市发展协调性不足,超大城市规模扩张过快,部分中小城市及小城镇面临经济和人口规模减少,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城市治理能力亟待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任重道远。
在此背景下,此次《实施方案》着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群一体化、城市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确定为首要任务。户籍政策方面,《实施方案》指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对于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提高居住证持有人义务教育和住房保障等的实际享有水平,探索实施电子居住证改革。
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出,要逐步放开放宽居民在常住地或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加强社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信息服务平台。要加强执法监督,全面落实企业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的责任。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有序推进居住证持有人在常住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
除了提高城镇化“人”的质量外,城市质量和韧性也是重点。《实施方案》表示,将提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小城市发展活力。六个关键词实现城市愿景
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此次《实施方案》特别突出以“人”为核心,在“一老一小”公共服务供给、停车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非常细致的内容。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传清表示,《实施方案》提出的六个关键词,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就是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所在。
吴传清举例说,宜居就是要增加普惠便捷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城市住房体系、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韧性,就要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加大内涝治理力度;创新,就是要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成本低、要素全、便利化、开放式的孵化器等众创空间等;智慧,就是推进智慧化改造,因地制宜部署“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提供全方位即时性的线上公共服务;绿色,就要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人文,就要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和人文城市建设,鼓励城市建筑设计传承创新等。
梳理发现,“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实施方案》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的鲜明特点,如,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公办义务教育规模占比,扩大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供给;按照窄马路、密路网、微循环方式,构建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完善停车设施体系,新建居住小区固定车位全部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邓智团认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的这些关键词和举措,都与新发展理念高度吻合,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城市层面的重要探索。
专家: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探索
近几年来,新增农民工规模增速逐步下降,城镇化增速放缓趋势逐步显现。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裕民表示,新型城镇化说到底要做好两个事,首先是通过提高城市的整体空间品质,让市民生活更美好。其次是让市民没有后顾之忧,市民们才会努力去学习、就业和创新。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王伟表示,这份《实施方案》更加强调落实的可操作性。从发展基础、总体要求,到后面的具体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来看,《实施方案》具备四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即实、全、新,深。“实”,是更加强调可实施性,落地性。“全”,是对新型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回应。“新”,就是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新的抓手,以及一些创新的做法。“深”,是指对新型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做出的对策都比较深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相比以往的原则性,还是有很大的变化。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实施方案》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出台后的又一个重要文件,它与“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同步,属于城镇化领域的五年“规划”内容。尤其是此次方案充分考虑了新时代的新元素,包括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社区治理、公共卫生、收缩型城市等内容,因此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新路探索具有积极的作用。
《实施方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官方网站上正式对外发布,围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五个方面对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作出全面部署。
那么,新型城市具体如何建?有哪些亮点?作为首份五年期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传递哪些重要信息?
首份五年期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到2020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4%、城市数量增至685个、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7000公里等。虽然各方面成就斐然,但同时还需看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依然有近20个百分点的差距。
《实施方案》指出,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户籍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尚未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大中小城市发展协调性不足,超大城市规模扩张过快,部分中小城市及小城镇面临经济和人口规模减少,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城市治理能力亟待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任重道远。
在此背景下,此次《实施方案》着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群一体化、城市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确定为首要任务。户籍政策方面,《实施方案》指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对于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提高居住证持有人义务教育和住房保障等的实际享有水平,探索实施电子居住证改革。
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出,要逐步放开放宽居民在常住地或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加强社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信息服务平台。要加强执法监督,全面落实企业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的责任。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有序推进居住证持有人在常住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
除了提高城镇化“人”的质量外,城市质量和韧性也是重点。《实施方案》表示,将提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小城市发展活力。六个关键词实现城市愿景
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此次《实施方案》特别突出以“人”为核心,在“一老一小”公共服务供给、停车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非常细致的内容。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传清表示,《实施方案》提出的六个关键词,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就是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所在。
吴传清举例说,宜居就是要增加普惠便捷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城市住房体系、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韧性,就要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加大内涝治理力度;创新,就是要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成本低、要素全、便利化、开放式的孵化器等众创空间等;智慧,就是推进智慧化改造,因地制宜部署“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提供全方位即时性的线上公共服务;绿色,就要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人文,就要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和人文城市建设,鼓励城市建筑设计传承创新等。
梳理发现,“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实施方案》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的鲜明特点,如,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公办义务教育规模占比,扩大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供给;按照窄马路、密路网、微循环方式,构建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完善停车设施体系,新建居住小区固定车位全部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邓智团认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的这些关键词和举措,都与新发展理念高度吻合,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城市层面的重要探索。
专家: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探索
近几年来,新增农民工规模增速逐步下降,城镇化增速放缓趋势逐步显现。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裕民表示,新型城镇化说到底要做好两个事,首先是通过提高城市的整体空间品质,让市民生活更美好。其次是让市民没有后顾之忧,市民们才会努力去学习、就业和创新。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王伟表示,这份《实施方案》更加强调落实的可操作性。从发展基础、总体要求,到后面的具体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来看,《实施方案》具备四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即实、全、新,深。“实”,是更加强调可实施性,落地性。“全”,是对新型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回应。“新”,就是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新的抓手,以及一些创新的做法。“深”,是指对新型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做出的对策都比较深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相比以往的原则性,还是有很大的变化。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实施方案》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出台后的又一个重要文件,它与“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同步,属于城镇化领域的五年“规划”内容。尤其是此次方案充分考虑了新时代的新元素,包括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社区治理、公共卫生、收缩型城市等内容,因此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新路探索具有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