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手指“舞”出美丽经济
近年来,陕西洛南县通过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就业创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草编:手指间的传承
在大多数地方,玉米皮属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但在洛南群众灵巧的手中,它们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品。
洛南草编选用玉米皮中质地柔软而坚韧的苞叶作为材料。苞叶经过晒干、浸泡、分劈、熏白和染色处理,具有象牙般的色泽和纹理,为上好的编织材料。
洛南草编最早在洛河沿岸一带兴起。因这些地方自然灾害频发,缺衣少食的百姓便通过制作手工艺品谋生,起初多编织锅盖、草帽、筐子等日常生活用品。
“洛南草编编织不需要任何模具,只有钢丝、卷尺、剪刀等简单工具,全凭手艺人的基本功底和艺术造诣。洛南草编无法工业化生产,编织过程中不添加任何辅料,为纯手工绿色产品,因此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草编产品以出口为主,出口额曾占商洛地区物资出口总额的80%以上。草编发展最红火的时期,洛南县从事编织行业的人数超过了5万。”赵洛营说。
手艺人:从谋生到传艺
李秋凤是洛南县保安镇北斗村人,1969年出生的李秋凤,2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腿脚不便,落下二级残疾。因为家境贫困,读小学六年级时,李秋凤就被母亲送去学习草编。
当时,在保安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草编,产业十分红火。坐垫、门帘,一件就能卖一块钱,这对当时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去了三四天我就跑回家了!当时年龄小,坐不住,也耐不住性子学草编。”“学草编,主要是想挣点钱补贴家用,再给我自己挣点学费。母亲当时也劝我继续坚持,后来我就下定决心好好学。这一编,就编了40多年。”李秋凤说。
40多年的草编生涯里,李秋凤见证了洛南草编文化的传承、变革与产业发展。
用李秋凤的话说,草编技艺难度不大,是个功夫活,踏踏实实做就能做好。但事实上,在草编这个领域,李秋凤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洛南县巧手草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李秋凤作为“草编技艺传承人”加入了合作社。在这里,她一方面靠手艺吃饭,挣一份工资,另一方面,负责新产品开发和技能培训。
凭借草编这门手艺,李秋凤供两个女儿上了大学。
在合作社,李秋凤是经验最丰富的手艺人,编织工遇到问题都会请教她。每编织一款新产品,李秋凤都会“开课”把大家教会。草编制品交货前,她会一批批检查,确保不出现工艺问题。
2020年12月,商洛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洛南草编作为传统技艺入选。为了进一步传承非遗文化,洛南县人社部门将李秋凤请去给群众培训草编技艺。洛南县巧手草编专业合作社也开办了培训学校,吸引感兴趣的群众参与到草编产业中来。洛南草编在她手中“开枝散叶”。
“侠女”:揽起那根“草”
如果说李秋凤是洛南草编的技艺传承者,那么屈军侠则是让洛南草编走向国际的重要推手。
屈军侠名字里带有一个“侠”字,行事也颇有侠女之风。2010年,沿海一些外贸公司到洛南寻访、收购草编制品,她敏锐地发现了产业复苏的希望。
要重启洛南草编产业链,摆在屈军侠面前有三道难关:人,原材料,营销渠道。
制作草编,首先需要手艺人。当时,因为产业发展“中断”,洛南县仅有保安镇、洛源镇的一些年长者有此技艺。屈军侠就一个村一个村跑,发掘手工艺人,动员大家继续做草编,并承诺将收购全部草编制品。
制作草编,还需要玉米皮、麦秸这些原材料。按照洛南此前的传统,做草编的家庭往往会先存够原料,以供全年使用。为了保证原材料充足,屈军侠先大量收购麦秸存放在仓库,等玉米丰收后再收购玉米皮,然后统一送到编织工家里,供他们免费使用。
草编产品编好后,还要及时收购。屈军侠动员村里的能人负责收货,每收购一个摇篮奖励2元。收购渠道打通后,她又跑市场,积极和外贸公司对接,把产品卖到了日本、法国等地。
2011年,屈军侠联合多家编织户成立洛南县巧手草编专业合作社,增加草编种类、提高草编产能。随后,她又成立了洛南县巧手工艺品有限公司,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洛南草编技术工艺。
在合作社,屈军侠组织人员为4层高的大楼安装了电梯,为残障人士修建了无障碍宿舍,还开设了“职工之家”和餐厅,免费为员工提供服务。在一个个细节中,残障人士的工作生活难题得到了解决。
截至目前,屈军侠通过领办草编合作社、创办工艺品企业,已带动5000多人从事草编及相关产业工作,其中包括300多名脱贫户和120多位残障人士。
产业的复苏让洛南草编快速“出圈”。“2017年,一个长期合作的美国客商因为对草编工艺感兴趣,专门来到合作社实地考察、洽谈业务。在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牵线下,洛南草编还曾前往哈萨克斯坦参加展出。我们的草编产品超过一半都出口到国外。”屈军侠说。
目前,洛南县是国内草编婴儿摇篮的三大产地之一,屈军侠创办的企业是陕西唯一的出口型草编婴儿摇篮加工企业。 王晨曦
草编:手指间的传承
在大多数地方,玉米皮属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但在洛南群众灵巧的手中,它们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品。
洛南草编选用玉米皮中质地柔软而坚韧的苞叶作为材料。苞叶经过晒干、浸泡、分劈、熏白和染色处理,具有象牙般的色泽和纹理,为上好的编织材料。
洛南草编最早在洛河沿岸一带兴起。因这些地方自然灾害频发,缺衣少食的百姓便通过制作手工艺品谋生,起初多编织锅盖、草帽、筐子等日常生活用品。
“洛南草编编织不需要任何模具,只有钢丝、卷尺、剪刀等简单工具,全凭手艺人的基本功底和艺术造诣。洛南草编无法工业化生产,编织过程中不添加任何辅料,为纯手工绿色产品,因此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草编产品以出口为主,出口额曾占商洛地区物资出口总额的80%以上。草编发展最红火的时期,洛南县从事编织行业的人数超过了5万。”赵洛营说。
手艺人:从谋生到传艺
李秋凤是洛南县保安镇北斗村人,1969年出生的李秋凤,2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腿脚不便,落下二级残疾。因为家境贫困,读小学六年级时,李秋凤就被母亲送去学习草编。
当时,在保安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草编,产业十分红火。坐垫、门帘,一件就能卖一块钱,这对当时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去了三四天我就跑回家了!当时年龄小,坐不住,也耐不住性子学草编。”“学草编,主要是想挣点钱补贴家用,再给我自己挣点学费。母亲当时也劝我继续坚持,后来我就下定决心好好学。这一编,就编了40多年。”李秋凤说。
40多年的草编生涯里,李秋凤见证了洛南草编文化的传承、变革与产业发展。
用李秋凤的话说,草编技艺难度不大,是个功夫活,踏踏实实做就能做好。但事实上,在草编这个领域,李秋凤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洛南县巧手草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李秋凤作为“草编技艺传承人”加入了合作社。在这里,她一方面靠手艺吃饭,挣一份工资,另一方面,负责新产品开发和技能培训。
凭借草编这门手艺,李秋凤供两个女儿上了大学。
在合作社,李秋凤是经验最丰富的手艺人,编织工遇到问题都会请教她。每编织一款新产品,李秋凤都会“开课”把大家教会。草编制品交货前,她会一批批检查,确保不出现工艺问题。
2020年12月,商洛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洛南草编作为传统技艺入选。为了进一步传承非遗文化,洛南县人社部门将李秋凤请去给群众培训草编技艺。洛南县巧手草编专业合作社也开办了培训学校,吸引感兴趣的群众参与到草编产业中来。洛南草编在她手中“开枝散叶”。
“侠女”:揽起那根“草”
如果说李秋凤是洛南草编的技艺传承者,那么屈军侠则是让洛南草编走向国际的重要推手。
屈军侠名字里带有一个“侠”字,行事也颇有侠女之风。2010年,沿海一些外贸公司到洛南寻访、收购草编制品,她敏锐地发现了产业复苏的希望。
要重启洛南草编产业链,摆在屈军侠面前有三道难关:人,原材料,营销渠道。
制作草编,首先需要手艺人。当时,因为产业发展“中断”,洛南县仅有保安镇、洛源镇的一些年长者有此技艺。屈军侠就一个村一个村跑,发掘手工艺人,动员大家继续做草编,并承诺将收购全部草编制品。
制作草编,还需要玉米皮、麦秸这些原材料。按照洛南此前的传统,做草编的家庭往往会先存够原料,以供全年使用。为了保证原材料充足,屈军侠先大量收购麦秸存放在仓库,等玉米丰收后再收购玉米皮,然后统一送到编织工家里,供他们免费使用。
草编产品编好后,还要及时收购。屈军侠动员村里的能人负责收货,每收购一个摇篮奖励2元。收购渠道打通后,她又跑市场,积极和外贸公司对接,把产品卖到了日本、法国等地。
2011年,屈军侠联合多家编织户成立洛南县巧手草编专业合作社,增加草编种类、提高草编产能。随后,她又成立了洛南县巧手工艺品有限公司,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洛南草编技术工艺。
在合作社,屈军侠组织人员为4层高的大楼安装了电梯,为残障人士修建了无障碍宿舍,还开设了“职工之家”和餐厅,免费为员工提供服务。在一个个细节中,残障人士的工作生活难题得到了解决。
截至目前,屈军侠通过领办草编合作社、创办工艺品企业,已带动5000多人从事草编及相关产业工作,其中包括300多名脱贫户和120多位残障人士。
产业的复苏让洛南草编快速“出圈”。“2017年,一个长期合作的美国客商因为对草编工艺感兴趣,专门来到合作社实地考察、洽谈业务。在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牵线下,洛南草编还曾前往哈萨克斯坦参加展出。我们的草编产品超过一半都出口到国外。”屈军侠说。
目前,洛南县是国内草编婴儿摇篮的三大产地之一,屈军侠创办的企业是陕西唯一的出口型草编婴儿摇篮加工企业。 王晨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