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 房企的“找钱”能力仍在持续降低。
第三方研究机构克而瑞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典型房企在10月的融资总量环比减少超4成,同比减少超5成,创下了2020年以来的新低。融资低迷,再加上房地产销售仍未全面复苏,房企所受的流动性压力越来越大。
那么,10月房企融资下滑近5成背后是什么原因?监管频发声,释放出什么信号?
10月房企融资规模创新低
2023年以来,房企的融资金额实际上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据克而瑞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8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为4708亿元,同比下降25%;其中,2023年第三季度相较于前二季度,融资总量环比及同比均呈现加速下滑趋势。
在融资结构方面,10月仍然没有房企进行境外债权融资,同时也没有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境内债权融资为163.18亿元,环比减少39.4%,同比减少55.7%,此外还有50.42亿元的股权融资。
10月房企发债60.2亿元,全是境内债,环比减少37.3%,同比减少81.4%。其中,公司债发行5.2亿元,环比减少78.3%,同比减少96%;中期票据发行55亿元,环比减少23.6%,同比减少60.7%,境内发债的企业仍然主要是首开、招商蛇口、金融街等国企央企。
具体企业表现来看,10月债券发行量最大的企业是首开股份,发行了1笔12亿元的中期票据。10月发行债券的企业有8家,环比增加1家。
从融资成本来看,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10月80家房企融资成本为3.85%,环比提升0.05%,同比提升0.65%。因10月没有房企境外发债,而境内发债的企业仍然主要是首开、招商蛇口、金融街等国企央企,因此境内融资成本继续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其中,招商蛇口发行的1笔中期票据利率为2.9%,在10月房企发行的所有债券中最低。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还显示,受上年高基数影响,10月,房地产行业信用债融资149.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1.6%,环比下降16.4%,占比54.2%,发行量连续3个月下滑,规模降至近一年来最低水平。其中,只有新希望1家民营房企成功完成信用债发行,发行金额5.2亿元,民营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债金额连续3个月下滑,绝对规模为近一年来第二低位。
房企融资形势严峻
在远洋债务重组、金地原董事长卸任之后,市场对混合所有制房企安全性的质疑快速蔓延,万科成为近期的担忧对象。
进入10月下旬,万科旗下多只美元债的收益率大幅上升,甚至升至50%以上,最高接近60%。有市场人士认为,万科或将步众多房企后尘,出现债务违约的情况。彼时,万科管理层曾对外表示,公司基本面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债券异动主要是市场情绪波动所致。
浙商证券地产行业分析师杨凡指出,近期万科股债价格的大幅波动,均反映了市场对于地产基本面的悲观情绪,虽然万科三季度账面货币现金充足,现金短债比较优,但仍不能缓解市场的忧虑情绪。万科在行业内占据龙头地位,如果对万科安全性的疑虑持续,预计对房地产市场的修复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在此背景下,11月6日,万科就近期经营情况、二级市场债券价格波动等事宜与投资人进行沟通,并强调其基本面稳定,不会有融资严重受阻现象。万科股东深地铁、深圳国资委亦在此次会议上明确表态,会对万科予以支持,帮助万科获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业内认为,这对提振市场信心很重要,尤其是对消散需求端购房者心中疑虑、降低负反馈效应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得到如此支持与背书,万科尚属首例。目前来看,包括混合所有制房企、民营房企在内的不少房企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近期对外披露的一份调研报告就显示,2022年末“金融16条”以后,商业银行仍多相互观望,政策落地效果并不理想,银行信贷支持的授信房企主要是央企、国企,而混合商业房企及民营房企很难获得授信,或授信额度很少。
房企的债券融资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金融16条”以来,监管层推动专业信用增信机构为财务总体健康、面临短期困难的房地产企业债券发行提供增信支持,但其涉及的融资规模和融资企业范围均相对有限。
据中指院统计,2023年以来,民营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行债券总额412.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三成,发行企业15家,基本为规模较大未出险民营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并且难以满足企业的再融资需求。
监管表态支持房企合理融资
房企融资难,尤其是民营房企的融资困境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金融监管部门均表态支持房企合理融资。
10月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及对房地产融资的支持性政策。会议指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企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资需求。
11月3日,央行发表专栏文章,其中在今年以来多措并举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提出,及时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支持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
同日,证监会债券部有关负责人再度表示,保持房企股债融资渠道总体稳定,支持正常经营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坚持“一企一策”,稳妥化解大型房企债券违约风险。强化城投债券风险监测预警,把公开市场债券和非标债务“防爆雷”作为重中之重,全力维护债券市场平稳运行。
不过,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认为,支持优质民企融资需求在近两年被反复强调,但难点在于“落实”。当前民营房企销售额降幅高于行业均值,企业出险事件时有发生,拿地规模较少,投资人和金融机构难以对民营房企建立起足够的投资信心,短期内资金对其敞开难度较大,因此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强、符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益的具体政策措施,才能够帮助民营房企获得顺畅的融资,这在根本上需要市场回暖支撑投资信心。
中信建投研报则认为,未来信用端政策仍将陆续落地,信用事件将逐步化解。销售向好势头在需求端政策的持续支持下或将延续。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连平认为,预计房地产融资将平稳有序,具体做法或为延长房地产“金融16条”支持政策实施期限,指导金融机构用好3500亿元专项借款、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加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力度,做好“保交楼、保民生”工作。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如何解决已出险房企向公开市场的直接融资问题,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以确保交楼和债务重组顺利进行,将是未来融资政策执行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