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三季度例会释放哪些信号
2025年10月08日
字数:2350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三季度例会内容正式公布。作为判断未来一段时期货币政策走向的核心风向标,此次会议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明确政策重心向“存量措施落地”倾斜,新增对小微企业、外贸领域的定向支持,并强调货币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更精准、更可持续的动力。
政策重心锚定“落实落细”
会议首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研判。会议认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贸易壁垒增多,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有所分化,通胀走势和货币政策调整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信心持续提振,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但仍面临国内需求不足、物价低位运行等困难和挑战。
相较于二季度例会,本次表述的细微调整释放出经济预期改善的重要信号:其一,对国内经济的描述从“呈现向好态势”升级为“稳中有进”,并新增“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的积极判断,同时删除了二季度“风险隐患较多”的表述,仅保留对需求和物价的关注;其二,对物价的描述从“持续低位运行”简化为“物价低位运行”,这与近期物价数据的积极变化形成呼应。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由7月份的下降0.2%转为持平,结束连续8个月下行态势;同比下降2.9%,降幅比7月份收窄0.7个百分点,为今年3月份以来首次收窄。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持平,同比下降0.4%,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9%,涨幅连续第4个月扩大。
“这表明一系列政策发力后,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得到缓释,政策层对基本面的信心有所增强。”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
在此基础上,会议明确下阶段货币政策思路:“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好各项货币政策措施执行,充分释放政策效应”。这两项与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高度契合的新提法,凸显当前“存量政策落地”的优先级。
在中国银河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迪看来,会议新增强调“政策执行与效应释放”,意味着推进已出台措施的落实落细仍是核心任务;明明也认为,政策重心已从“推出新工具”转向“用好存量工具”,后续央行将更关注现有政策的落地见效进度。
从近期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前期推出的增量政策正在发力显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9.4%、50.3%和50.5%,三大指数均有所回升。中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继续保持扩张态势。与此同时,最新公布的9月LPR报价依然不变,已经连续4月“按兵不动”。
聚焦“小微企业和外贸领域”
本次例会另一关键调整,是在政策支持方向上新增“小微企业”和“稳定外贸”。相较于二季度“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的表述,此次明确为“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
这一调整与当前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张迪认为,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影响可能在四季度逐步显现,对出口形成一定冲击,此时强调对小微企业、外贸领域的融资支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具体如何支持?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在支持小微企业方面,可进一步打通融资堵点,充分发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等支持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稳定外贸方面,可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保障外贸企业融资需求,同时优化跨境支付结算和汇率避险服务,更好服务企业经营发展。
政策协同成发力重点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走向,结合例会信号与经济基本面,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政策仍有发力空间,政策协同配合将成为发力重点。
此次会议研究了下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建议加强货币政策调控,提高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抓好各项货币政策措施执行,充分释放政策效应。
三季度经济数据有走弱迹象,市场又进入新一轮的政策等待周期,然而对于四季度降准降息落地并未形成一致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更多空间。
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以下简称“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00%至4.25%之间。这是美联储自2024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从业内观点来看,随着美联储重启降息,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外部掣肘减弱,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拓宽,自主性也有望进一步增强。
汇管信息科技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表示,美联储降息给我国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大操作空间,但我国货币政策仍“以我为主”,是否降准降息仍将依据自身经济、金融的运行状况和需求决定,综合股票等市场表现看,短期内降息的迫切性不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认为,短期内中国尚不具备“大幅”降息的基础,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国消费和投资的利率弹性较低。利率下降使居民存款收益减少,但未必直接进入消费领域。而企业在投资决策时更多考虑的是投资风险和利润,利率的小幅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盛松成预计,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依然会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予以配合。一是通过降准增加商业银行可自由使用的资金,以更好地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中国国债中68%左右由商业银行持有,地方政府债中75%左右由商业银行持有。如果降准,商业银行就可以有更多资金购买国债和地方债,这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之一。二是央行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国债买卖。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的一个新方式。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本次央行三季度例会,既传递出对经济“稳中有进”的信心,也清晰勾勒出后续政策的发力路径:以“存量政策落实落细”为核心,以“小微企业、外贸”等领域定向支持为抓手,以“货币财政协同”为保障。随着各项措施逐步落地显效,有望进一步缓解国内需求不足、物价低位运行等挑战,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与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
政策重心锚定“落实落细”
会议首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研判。会议认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贸易壁垒增多,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有所分化,通胀走势和货币政策调整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信心持续提振,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但仍面临国内需求不足、物价低位运行等困难和挑战。
相较于二季度例会,本次表述的细微调整释放出经济预期改善的重要信号:其一,对国内经济的描述从“呈现向好态势”升级为“稳中有进”,并新增“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的积极判断,同时删除了二季度“风险隐患较多”的表述,仅保留对需求和物价的关注;其二,对物价的描述从“持续低位运行”简化为“物价低位运行”,这与近期物价数据的积极变化形成呼应。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由7月份的下降0.2%转为持平,结束连续8个月下行态势;同比下降2.9%,降幅比7月份收窄0.7个百分点,为今年3月份以来首次收窄。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持平,同比下降0.4%,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9%,涨幅连续第4个月扩大。
“这表明一系列政策发力后,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得到缓释,政策层对基本面的信心有所增强。”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
在此基础上,会议明确下阶段货币政策思路:“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好各项货币政策措施执行,充分释放政策效应”。这两项与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高度契合的新提法,凸显当前“存量政策落地”的优先级。
在中国银河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迪看来,会议新增强调“政策执行与效应释放”,意味着推进已出台措施的落实落细仍是核心任务;明明也认为,政策重心已从“推出新工具”转向“用好存量工具”,后续央行将更关注现有政策的落地见效进度。
从近期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前期推出的增量政策正在发力显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9.4%、50.3%和50.5%,三大指数均有所回升。中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继续保持扩张态势。与此同时,最新公布的9月LPR报价依然不变,已经连续4月“按兵不动”。
聚焦“小微企业和外贸领域”
本次例会另一关键调整,是在政策支持方向上新增“小微企业”和“稳定外贸”。相较于二季度“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的表述,此次明确为“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
这一调整与当前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张迪认为,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影响可能在四季度逐步显现,对出口形成一定冲击,此时强调对小微企业、外贸领域的融资支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具体如何支持?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在支持小微企业方面,可进一步打通融资堵点,充分发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等支持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稳定外贸方面,可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保障外贸企业融资需求,同时优化跨境支付结算和汇率避险服务,更好服务企业经营发展。
政策协同成发力重点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走向,结合例会信号与经济基本面,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政策仍有发力空间,政策协同配合将成为发力重点。
此次会议研究了下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建议加强货币政策调控,提高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抓好各项货币政策措施执行,充分释放政策效应。
三季度经济数据有走弱迹象,市场又进入新一轮的政策等待周期,然而对于四季度降准降息落地并未形成一致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更多空间。
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以下简称“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00%至4.25%之间。这是美联储自2024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从业内观点来看,随着美联储重启降息,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外部掣肘减弱,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拓宽,自主性也有望进一步增强。
汇管信息科技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表示,美联储降息给我国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大操作空间,但我国货币政策仍“以我为主”,是否降准降息仍将依据自身经济、金融的运行状况和需求决定,综合股票等市场表现看,短期内降息的迫切性不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认为,短期内中国尚不具备“大幅”降息的基础,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国消费和投资的利率弹性较低。利率下降使居民存款收益减少,但未必直接进入消费领域。而企业在投资决策时更多考虑的是投资风险和利润,利率的小幅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盛松成预计,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依然会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予以配合。一是通过降准增加商业银行可自由使用的资金,以更好地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中国国债中68%左右由商业银行持有,地方政府债中75%左右由商业银行持有。如果降准,商业银行就可以有更多资金购买国债和地方债,这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之一。二是央行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国债买卖。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的一个新方式。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本次央行三季度例会,既传递出对经济“稳中有进”的信心,也清晰勾勒出后续政策的发力路径:以“存量政策落实落细”为核心,以“小微企业、外贸”等领域定向支持为抓手,以“货币财政协同”为保障。随着各项措施逐步落地显效,有望进一步缓解国内需求不足、物价低位运行等挑战,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与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