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探索透支利率市场化定价
2025年10月08日
字数:2584
随着更多银行加入利率调整行列,信用卡行业正加速告别“同质化竞争”时代,进入“精定价、重价值”的新发展阶段。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光大银行一纸公告打破了信用卡行业延续多年的透支利率“潜规则”——该行将信用卡透支利率标准从“日利率万分之三点五至万分之五(年化12.775%至18.25%)”,调整为“日利率0%至0.05%(年化0%至18.25%)”,这一优化自9月29日起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在极限情况下,信用状况优良的信用卡用户有望享受“零成本”透支服务。
据信用卡行业专家透露,在本轮利率调整潮中,已有至少7家国有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通过公开信息披露渠道或更新信用卡领用协议的方式,对透支利率标准进行优化。此前,多数银行信用卡透支利率长期“锚定”日利率0.05%(年化18.25%),而如今部分银行的收费标准表中,透支利息一栏已明确标注“日利率0.035%至0.05%(年化12.775%至18.25%)”,个别银行甚至将下限拉至0%,信用卡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从“政策导向”走向“实际落地”。
透支利率下限破冰
信用卡透支服务,是发卡机构授予持卡人在规定限额内短期透支消费的金融功能,主要分为贷记卡“先消费后还款”与借记卡有条件透支两种模式。长期以来,尽管监管层面早已为利率市场化“松绑”,但行业内多数银行仍默认按日利率0.05%的上限执行,差异化定价仅停留在少数银行的局部尝试中。
回溯政策脉络,2020年央行发布《关于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就已明确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日利率0.05%)和下限(日利率0.035%)管理,允许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利率。2021年,广发银行曾推出“开卡首6个月透支日利率低至0.035%或0.04%”的阶段性优惠;昆仑银行则是业内较早全面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机构,其所有信用卡产品透支利率统一为日利率0.04%。
今年8月29日,央行进一步释放政策信号,拟修改《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等4件规范性文件,删除“对信用卡透支利率实行上限和下限管理”的表述,被市场解读为“彻底放开利率约束”的明确信号。在此背景下,光大银行等机构率先将透支利率下限降至0%,并明确“根据客户资信状况、用卡情况动态调整”,标志着信用卡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过去五年,利率市场化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核心是信用卡行业仍处于‘跑马圈地’的增量时代,银行更关注发卡量和市场份额,对精细化定价的动力不足。”前述信用卡专家分析,如今行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利率调整才真正成为银行竞争的“新武器”。存量竞争考验服务创新
信用卡透支利率的“破冰”,并非银行主动让利的“单向行为”,而是行业进入存量甚至“减量”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量为7.15亿张,较上季度减少600万张,较去年末减少1200万张;与2021年峰值时的8.07亿张相比,更是下降11.4%,目前已连续11个季度环比下滑。
发卡量萎缩的同时,交易额与收入端也面临压力。据16家全国性银行上半年信用卡业务数据统计,有6家银行信用卡交易金额同比降幅超过10%;多家银行信用卡相关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同步下滑,部分银行该项收入降幅达两位数。
更关键的是,信用卡透支业务面临来自消费贷、互联网金融平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夹击”。按此前日利率0.05%计算,信用卡透支年化利率达18.25%,而当前银行消费贷年化利率已降至3%甚至2%区间,互联网平台信用贷利率也普遍低于10%。利率差距下,优质客户更倾向选择低成本融资渠道,信用卡透支功能的吸引力持续减弱,进一步导致银行利息收入缩水。
“当‘拼权益、拼发卡量’的传统模式失效,精细化运营就成了必然选择。”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调整透支利率是银行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举措——通过为优质客户提供更低利率,既能留住高价值群体,又能激活信用卡信贷业务活力;同时,对风险较高的客户适度提高利率,也能平衡业务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匹配”。
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已开始围绕“优质客群”制定专项策略。例如,中信银行在半年报中透露,上半年信用卡新发客户中优质客群占比达55.48%,同比提升超10个百分点;该行通过优化额度、定价策略,强化优质生息资产投放,推动客户价值转化。光大银行、广发银行等则推出“资产达标客户免信用卡刚性年费”等措施,促进信用卡与借记卡客群协同,构建综合金融服务生态。
差异化服务成破局关键
尽管信用卡透支利率下限已放开,但市场普遍认为,短期内行业不会出现“价格战”。董希淼分析,一方面,银行需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运营成本等因素,不会盲目下调利率;另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可能通过行业自律机制、窗口指导等方式维护市场秩序,防范非理性竞争带来的经营风险。从长期看,信用卡透支利率将呈现“稳步下行”趋势,但降幅会保持在合理区间。
对于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也意味着更大的经营挑战。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指出,近年来信用卡在年轻客群中的吸引力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传统信用卡产品设计、服务体验与年轻人消费习惯脱节。“从‘粗放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不仅需要调整利率,更需要全面升级产品与服务”。
具体来看,银行需在三方面发力:一是深化客户分层,除了依据资信状况定利率,还需结合客户消费场景、还款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为高频消费客群提供专属利率优惠;二是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风控模型,提升利率定价的精准度,同时简化透支申请流程,改善用户体验;三是探索场景融合,将信用卡服务嵌入购物、旅游、医疗等高频场景,通过“金融+场景”增强客户黏性,摆脱“单纯拼利率”的竞争困境。
董希淼强调,信用卡作为消费金融的重要工具,在当前“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背景下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行业能否重整旗鼓,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主动性变革——不能停留在产品、权益的表层竞争,而要形成差异化、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他认为,未来信用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精准洞察客户需求”和“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的能力上,只有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在存量竞争中占据优势。
从消费者角度看,利率市场化也带来了更多选择。前述信用卡专家表示,资金周转有压力但还款意愿强的优质客群,在进行大额消费时,可对比不同银行的透支利率,选择更划算的方案;同时,利率差异化也会倒逼银行提升服务质量,最终惠及广大信用卡用户。
随着更多银行加入利率调整行列,信用卡行业正加速告别“同质化竞争”时代,进入“精定价、重价值”的新发展阶段。这场“利率之战”的背后,不仅是银行经营策略的转变,更是整个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缩影。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光大银行一纸公告打破了信用卡行业延续多年的透支利率“潜规则”——该行将信用卡透支利率标准从“日利率万分之三点五至万分之五(年化12.775%至18.25%)”,调整为“日利率0%至0.05%(年化0%至18.25%)”,这一优化自9月29日起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在极限情况下,信用状况优良的信用卡用户有望享受“零成本”透支服务。
据信用卡行业专家透露,在本轮利率调整潮中,已有至少7家国有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通过公开信息披露渠道或更新信用卡领用协议的方式,对透支利率标准进行优化。此前,多数银行信用卡透支利率长期“锚定”日利率0.05%(年化18.25%),而如今部分银行的收费标准表中,透支利息一栏已明确标注“日利率0.035%至0.05%(年化12.775%至18.25%)”,个别银行甚至将下限拉至0%,信用卡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从“政策导向”走向“实际落地”。
透支利率下限破冰
信用卡透支服务,是发卡机构授予持卡人在规定限额内短期透支消费的金融功能,主要分为贷记卡“先消费后还款”与借记卡有条件透支两种模式。长期以来,尽管监管层面早已为利率市场化“松绑”,但行业内多数银行仍默认按日利率0.05%的上限执行,差异化定价仅停留在少数银行的局部尝试中。
回溯政策脉络,2020年央行发布《关于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就已明确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日利率0.05%)和下限(日利率0.035%)管理,允许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利率。2021年,广发银行曾推出“开卡首6个月透支日利率低至0.035%或0.04%”的阶段性优惠;昆仑银行则是业内较早全面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机构,其所有信用卡产品透支利率统一为日利率0.04%。
今年8月29日,央行进一步释放政策信号,拟修改《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等4件规范性文件,删除“对信用卡透支利率实行上限和下限管理”的表述,被市场解读为“彻底放开利率约束”的明确信号。在此背景下,光大银行等机构率先将透支利率下限降至0%,并明确“根据客户资信状况、用卡情况动态调整”,标志着信用卡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过去五年,利率市场化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核心是信用卡行业仍处于‘跑马圈地’的增量时代,银行更关注发卡量和市场份额,对精细化定价的动力不足。”前述信用卡专家分析,如今行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利率调整才真正成为银行竞争的“新武器”。存量竞争考验服务创新
信用卡透支利率的“破冰”,并非银行主动让利的“单向行为”,而是行业进入存量甚至“减量”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量为7.15亿张,较上季度减少600万张,较去年末减少1200万张;与2021年峰值时的8.07亿张相比,更是下降11.4%,目前已连续11个季度环比下滑。
发卡量萎缩的同时,交易额与收入端也面临压力。据16家全国性银行上半年信用卡业务数据统计,有6家银行信用卡交易金额同比降幅超过10%;多家银行信用卡相关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同步下滑,部分银行该项收入降幅达两位数。
更关键的是,信用卡透支业务面临来自消费贷、互联网金融平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夹击”。按此前日利率0.05%计算,信用卡透支年化利率达18.25%,而当前银行消费贷年化利率已降至3%甚至2%区间,互联网平台信用贷利率也普遍低于10%。利率差距下,优质客户更倾向选择低成本融资渠道,信用卡透支功能的吸引力持续减弱,进一步导致银行利息收入缩水。
“当‘拼权益、拼发卡量’的传统模式失效,精细化运营就成了必然选择。”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调整透支利率是银行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举措——通过为优质客户提供更低利率,既能留住高价值群体,又能激活信用卡信贷业务活力;同时,对风险较高的客户适度提高利率,也能平衡业务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匹配”。
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已开始围绕“优质客群”制定专项策略。例如,中信银行在半年报中透露,上半年信用卡新发客户中优质客群占比达55.48%,同比提升超10个百分点;该行通过优化额度、定价策略,强化优质生息资产投放,推动客户价值转化。光大银行、广发银行等则推出“资产达标客户免信用卡刚性年费”等措施,促进信用卡与借记卡客群协同,构建综合金融服务生态。
差异化服务成破局关键
尽管信用卡透支利率下限已放开,但市场普遍认为,短期内行业不会出现“价格战”。董希淼分析,一方面,银行需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运营成本等因素,不会盲目下调利率;另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可能通过行业自律机制、窗口指导等方式维护市场秩序,防范非理性竞争带来的经营风险。从长期看,信用卡透支利率将呈现“稳步下行”趋势,但降幅会保持在合理区间。
对于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也意味着更大的经营挑战。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指出,近年来信用卡在年轻客群中的吸引力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传统信用卡产品设计、服务体验与年轻人消费习惯脱节。“从‘粗放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不仅需要调整利率,更需要全面升级产品与服务”。
具体来看,银行需在三方面发力:一是深化客户分层,除了依据资信状况定利率,还需结合客户消费场景、还款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为高频消费客群提供专属利率优惠;二是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风控模型,提升利率定价的精准度,同时简化透支申请流程,改善用户体验;三是探索场景融合,将信用卡服务嵌入购物、旅游、医疗等高频场景,通过“金融+场景”增强客户黏性,摆脱“单纯拼利率”的竞争困境。
董希淼强调,信用卡作为消费金融的重要工具,在当前“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背景下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行业能否重整旗鼓,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主动性变革——不能停留在产品、权益的表层竞争,而要形成差异化、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他认为,未来信用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精准洞察客户需求”和“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的能力上,只有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在存量竞争中占据优势。
从消费者角度看,利率市场化也带来了更多选择。前述信用卡专家表示,资金周转有压力但还款意愿强的优质客群,在进行大额消费时,可对比不同银行的透支利率,选择更划算的方案;同时,利率差异化也会倒逼银行提升服务质量,最终惠及广大信用卡用户。
随着更多银行加入利率调整行列,信用卡行业正加速告别“同质化竞争”时代,进入“精定价、重价值”的新发展阶段。这场“利率之战”的背后,不仅是银行经营策略的转变,更是整个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