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产品+科技+市场”四维度设计蓝碳金融衍生品

2025年10月08日 字数:3235
  一、我国现有蓝碳供给现状
  蓝碳作为海洋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核心载体,其供给规模与质量直接影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进程。我国依托漫长海岸线与多样滨海生态系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蓝碳供给体系,具体呈现以下特征。
  (一)区域分布:东南沿海集聚,生态类型差异化布局
  我国蓝碳资源呈现显著的区域集聚特征,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省份及河口湾区。红树林生态系统以广东、广西、海南三省为核心分布区,2025年总面积达303平方公里,其中广东省红树林碳储量占全国总量的41%,形成以雷州半岛、珠江口为中心的密集分布带。滨海盐沼则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辽宁等北方沿海省份,江苏省盐沼面积达1120 平方公里,占全国盐沼总量的37.6%,其碳储量突破3300万吨,成为北方蓝碳供给的核心区域。海草床资源相对分散,在海南三亚、山东威海及福建厦门等海域形成点状分布,总面积约265平方公里,其中海南陵水海域海草床碳密度最高,达每平方米3.2吨碳。这种区域分布差异源于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差异,为蓝碳资源的分区开发提供了基础。
  (二)总量变化趋势:生态修复驱动下持续增长
  据2010年—2023年统计,我国蓝碳供给总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0年我国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23年已增至3.96亿吨,增幅达32%,其中滨海盐沼贡献62%的固碳量,红树林固碳增速最快,十年间年固碳量提升47%。近海贝藻养殖碳汇成为重要补充,近20年养殖碳汇量年均增长5.3%,2024年年碳汇量达650万吨,其中海带、贻贝等养殖碳汇占比超70%。这一增长趋势得益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实施,仅2023年全国就完成蓝碳生态修复面积128平方公里,直接推动固碳能力提升。
  (三)可用蓝碳总量预测:2035年有望突破5亿吨
  基于当前增长态势与政策支撑,我国蓝碳供给潜力将持续释放。《中国蓝碳蓝皮书2025》预测,到2035年我国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将接近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红树林、盐沼、海草床年固碳量分别达到0.62亿吨、3.1亿吨、0.28亿吨,较2025年分别增长21%、18%、15%。海洋地质碳封存潜力更为可观,预测总潜力达2580亿吨碳,若按每年1%的开发利用率计算,可形成25.8亿吨的年碳汇补充能力。近海养殖碳汇将保持年均4%的增长,2035年年碳汇量有望突破1000万吨。这一预测基于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推进、养殖技术升级等前提,若叠加“碳+协同效益”开发模式,实际可用蓝碳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二、目前碳汇金融衍生品中存在的问题
  碳汇金融衍生品市场在林业碳汇领域的探索已积累一定经验,但在蓝碳领域的适配性不足,同时现有产品体系存在多重共性问题,制约了蓝碳资源的金融化转化。
  (一)基础制度缺失导致产品开发受限
  蓝碳金融衍生品发展面临双重制度瓶颈:一是权属界定模糊,滨海湿地多涉及集体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置问题,30%以上的蓝碳项目因产权证明缺失无法进入交易环节,类似林业碳汇中的林权确权困境;二是核算标准不统一,尽管自然资源部已发布《海洋碳汇核算方法》,但协同效益核算缺乏统一指标,海岸防护、生物多样性等价值难以量化,导致衍生品标的价值评估失真。制度缺失直接导致蓝碳衍生品缺乏合格交易标的,截至2025年,国内碳市场中蓝碳相关交易占比不足0.3%。
  (二)市场流动性不足抑制产品活力
  当前碳汇金融市场普遍存在流动性短缺问题,蓝碳领域尤为突出。从供给端看,蓝碳项目开发周期长(通常5至8年),且CCER审批严格,年签发量不足3.5亿吨,蓝碳信用额占比更低;从需求端看,投资者对蓝碳认知度不足,单一碳信用额吸引力有限,缺乏长期投资意愿。流动性不足导致衍生品定价机制失灵,2024年国内蓝碳信用额价格波动幅度达42%,远超林业碳汇产品,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参与积极性。
  (三)风险管控体系与金融科技支撑薄弱
  蓝碳衍生品面临独特的风险挑战,但现有管控体系尚未适配。一方面,蓝碳生态系统易受台风、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影响,固碳量波动风险显著,而目前缺乏针对性的风险对冲工具;另一方面,数据壁垒导致风险评估困难,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金融部门数据未打通,碳汇监测数据实时性不足。金融科技应用滞后同样制约发展,区块链技术尚未广泛用于信用额溯源,人工智能在碳汇预测中的应用仅处于试点阶段,难以满足衍生品精准定价需求。
  (四)产品设计脱离蓝碳价值特性
  现有碳汇衍生品多复制林业碳汇模式,未充分考虑蓝碳的复合型价值。蓝碳项目兼具固碳、海岸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重效益,但当前产品仅聚焦单一碳减排价值,忽视了协同效益的增值潜力。这种设计缺陷导致产品附加值低,无法吸引关注生态效益的特定投资者,与国际市场中“多重效益信用额更受青睐”的趋势相悖,限制了融资渠道拓宽。
  三、蓝碳金融衍生品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应立足蓝碳供给特征与价值属性,构建“制度保障—产品创新—科技支撑—市场培育”的一体化设计体系,推动衍生品市场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适配蓝碳特性的基础制度框架
  制度完善是衍生品开发的前提,需重点突破权属与标准瓶颈。在产权界定方面,推广福建武平县“林权区块链登记”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蓝碳资源权属区块链平台,实现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的清晰界定与动态追溯。在核算标准方面,联合多领域机构制定《蓝碳协同效益核算指南》,参照《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建立海岸防护指数12项核心指标,形成“碳汇量+协同效益”的双重核算体系。同时完善交易制度,在环境效益业务平台增设蓝碳专区,建立信用额登记、托管、清算的全流程服务。
  (二)开发多层次蓝碳衍生品产品体系
  基于蓝碳供给规模与价值特性,设计差异化产品满足多元需求。一是基础型信用额产品,发行“蓝碳+协同效益”复合型信用额产品,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效益设置溢价机制,例如达到一级保护标准的红树林信用额可溢价30%;二是衍生金融工具,推出蓝碳信用额期货、期权,以未来5年预测碳汇量为标的,解决长期投资流动性问题,同时开发蓝碳天气指数保险,覆盖台风、风暴潮导致的碳汇损失;三是资产证券化产品,借鉴林业碳汇ABS经验,将红树林、盐沼等长期碳汇项目打包,发行“蓝碳生态收益权ABS”,通过优先级/次级结构匹配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
  (三)强化科技赋能与风险管控机制
  以金融科技破解风险难题,提升衍生品市场韧性。在监测预警方面,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整合卫星遥感、水下传感器数据,结合AI算法实现碳汇量实时测算与动态预测,将预测偏差控制在5%以内。在风险对冲方面,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信用额度全生命周期溯源,确保交易透明可追溯;开发“蓝碳韧性指数”,作为衍生品定价与风险评估的核心指标。建立跨部门风险联防机制,整合生态灾害、碳价波动等数据,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为衍生品设计提供精准支撑。
  (四)构建“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的培育体系
  多维度发力提升市场活力,扩大衍生品影响力。政策层面,实施“三重激励”措施,对发行蓝碳衍生品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对购买协同效益信用额的投资者提供补贴,将蓝碳衍生品纳入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市场层面,搭建“蓝碳金融国际合作平台”,推动CCER与VCS、黄金标准互认,吸引国际气候组织参与投资;培育专业做市商,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初期托底,提升市场流动性。教育层面,编制《蓝碳金融产品手册》,通过案例分享、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投资者认知,重点推广协同效益信用额的增值价值。
  作者:顾雅君(温州商学院) 周洁(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结论
  我国蓝碳供给呈现区域集聚、稳步增长的特征,2035年年固碳量有望接近5亿吨,为金融衍生品开发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但当前碳汇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制度缺失、流动性不足、风险管控薄弱、产品设计不合理等问题,难以适配蓝碳的价值特性。为此,需从制度、产品、科技、市场四个维度构建解决方案。通过产权区块链登记与协同效益核算标准完善制度基础,开发“信用额+衍生工具+ABS”的多层次产品体系,以“监测网络+区块链+AI”强化科技支撑,借助政策激励与国际合作培育市场。这一设计思路既立足我国蓝碳资源供给实际,又契合国际碳金融发展趋势,能够推动蓝碳资源向金融资本高效转化,为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重要金融支撑。未来需进一步加强跨部门协同,加快试点项目落地,持续优化衍生品设计与运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