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镇村级集体经济样本:助力+造血+稳基+定航

2025年10月08日 字数:1816
  农村集体经济乃乡村振兴之基石,系基层治理之纽带,为农民福祉之依托。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既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要求,亦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支撑,更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保障。现就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大公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状况剖析如下。
  一、现状概览:家底殷实,管理有序
  大公镇辖15个行政村,坐拥沃野良田、果园翠林、沟渠纵横、塘堰星布,资源禀赋丰厚。2019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686.22万元,经营性收入达1262.95万元,收支结余520.34万元,虽多数村庄实现盈余,但仍有五村出现财务赤字。自2018年起,全镇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村有村管”的资金管理模式,代理记账服务全面覆盖,构建起“三资”管理的坚实框架。通过民主议事平台,规范决策流程;借助专业记账,强化监管力度;完善配套制度,提升管理效能。清产核资、台账建立、票据管理、审计监督等环节环环相扣,确保“三资”管理规范透明,资产保值增值。
  二、发展态势:总量可观,差异显著
  2019年,全镇村级集体资产总额高达21579.91万元,各村资产规模层次分明。经营性收入较上年增长59.55万元,主要得益于二、三产业税收分成与土地整理挂钩奖励。然而,经营收益总额仅325.22万元,且有四村经营亏损,暴露出发展的不均衡性。
  三、存在问题:失衡明显,后劲不足,压力巨大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从2019年年报数据来看,村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2019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最高的村可达143.38万元,最低的村仅为45.13万元。
  (二)村集体经济发展后续增长乏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保障之一。2014年以来,多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一直处于徘徊状态,一些村还有下滑趋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徘徊不前主要原因是收入来源不宽,如2020年北凌、噇口、马舍三村土地增减挂钩奖励占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的40%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三)村级经济组织正常运转压力大。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有限,部分村维持正常运行面临很大压力。从村日常运行所需经费来看,必须开支包括村干部报酬、村级办公经费、环境整治、公益设施维护等,加上各类创建支出,村正常有效运转困难多。
  四、破局之策:因村施策,创新模式,强化管理,自治赋能
  (一)因村施策,为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各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制定个性化的村级发展路子。城郊村,一般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多,可找准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对非农建设用地进行市场化开发,发展物业经济,将资源变资本变资产,既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又能为集体带来丰厚而稳定的盈利;边远村,土地资源丰富,可发展土地规模流转,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对外发包,也可走联合发展之路,抱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各村区位条件、自然经济实际差异性大,再加上单个村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因此走联合发展之路,抱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失为一个新路径。经济强村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选择市场前景好的物业项目作为经济薄弱村合作联合参股的项目,项目经营红利用于经济薄弱村分红。
  (二)创新发展模式,为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造血”。一是资产盘活型发展模式。通过盘活闲置的办公场所、废弃的大棚、地块等资产,或购置兴建房屋、厂房、农贸市场、仓储设施、门面房等,按照租赁经营、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二是产业驱动型发展模式。通过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园区经济,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逐步扩大经营规模,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促进村集体持续增收。三是抱团发展型发展模式。以镇牵头,实行跨村联合、创新村村联建、产业联建模式,通过园区统一或自主招商,获得稳定收益,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三)加强预决算管理,为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稳基”。年初认真编制年度收支计划,严禁赤支预算,后期要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做到无预算不开支,有预算不超支。同时各村在支出报批时,对该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核把关,年终编制年度收支决算,确保收支平衡。
  (四)强化村民自治,为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定舵”。进一步落实、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确保村级财力与事权对等。有关部门要认真清理村级事权,安排相关工作时,要尊重村委会的自治权,村委公益支出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谁下达任务谁承担工作经费。凡是村民委员会自治要求以外的事务都应有经费保障,严格制止随意给村派工作、下任务、定标准。
  作者:陈雨兰(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大公镇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