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光,寻找人生的坐标

□任 静

2025年10月10日 字数:3501
  诗人泰戈尔在《用生命影响生命》中写道:“请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阅读著名作家路遥的作品时,我曾真切感受到了那道光,也有幸从中汲取到“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我乐此不疲地徜徉在路遥的作品中,那些质朴清新如泥土的文字,仿佛灿烂千阳,启迪了我蒙昧的中学时光,驱除内心深处淤积的黑暗与茫然,甚至在一生幽暗的旅程当中,永远笼罩着这道明澈的光亮。
  初读路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读中学。远离父母,每天面对学校食堂两顿粗粝的伙食,处于半饥半饱的困顿之中。在学习功课之余,我开始狂热迷恋文学,甘之如饴地栖居于向往的文学世界中。下晚自习后,整个校园陷入一派宁静氛围,我在昏黄的烛光下,如饥似渴地沉浸在快乐的阅读之中,头脑里布满了清澈的文学阳光。轻微翻动书页的声响,在宁谧暗夜听来,恍惚血管里正奔涌着苏醒的灵魂。文学具有乐观、明亮、热情和诗意的特质,这正是我确定了要追逐的人生光芒。那段原本平凡黯淡的求学生涯,就因为照射进那一抹明亮的光,从而获得了新生般的热情与力量,我日历的每个页码,都仿佛镀上了一层璀璨的金色光芒。
  我积极加入文学社,如饥似渴寻找文学书籍。有一次去图书馆,在一堆旧书中翻到了一本《当代》杂志,那是1982年的旧刊物。我拂去厚厚的蒙尘,目光被其中一篇小说深深吸引进去。那便是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描写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陕北农村贫困子弟马建强在城市求学时与饥饿作斗争的故事。路遥笔下所描写的饥饿情景,与我彼时的生活处境,刚好达成强烈共鸣,我沉湎于那富有通感效果的故事情节中,无以自拔。读到主人公马建强饿得前心贴后心时,仿佛也渲染放大了我的饥肠辘辘,我几乎不分昼夜陪着他漫山遍野神游,在光秃秃的山岭田野,为他偶尔搜寻到遗漏的粮食瓜果,抚胸叹息。我心疼他不仅要与饥饿作斗争,还要忍受同学们无端的欺侮和冷漠。阅读时,我几乎将自己活成了马建强,活成了路遥,从此在心灵深处竖起一道铜墙铁壁的信念,誓死捍卫人格尊严。小说中折射出人性的善良,温暖的关怀,让我第一次感觉到生命的觉醒,这是我初次走进文学殿堂,抵达精神世界的高光时刻。
  就在那一年,由吴天明执导的电影《人生》首映,我撒开脚丫子,不厌其烦地一场一场追逐着放映镜头。最感人的是哭嫁那一幕,刘巧珍头上蒙着一块鲜艳夺目的红纱巾,清丽俊秀的脸上有晶莹的泪珠,缓缓滑落,凄美得令人心碎。那一刻,我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猛地揪了一下,现实生活和艺术魅力在我的生命深处无意交汇,开出了瑰丽、诗意的浪漫之花。遇见,世界才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后来,我又想方设法找来一本1982年版的《收获》杂志,将《人生》原著反复读了不下百遍。随后又买了一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人生》单行本(1982年版),珍藏至今。
  起初,我只是单纯地追逐故事情节,欣赏淳朴美丽的刘巧珍,呵护那份纯洁却热烈的爱情;一边爱慕高加林高大魁梧的身材,英俊的长相,以及满腹的才华,一边又怨尤他移情别恋,骂他负心汉。之后当我积淀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后,懂得人民永远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而思想恰恰正是一部作品的灵魂,作家的真诚与笔下真实的世界,赋予作品更强大的感染力。至此也读懂了路遥的心声,缠绕着那个时代无数高加林们的痛苦,远非我肤浅地在暗夜里为之掬泪和叹息的爱情之花陨落,而是人类亘古奋力追求的社会平等公正!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斩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作家路遥倾尽心力打造的一部百万字鸿篇巨著。全国文坛震惊了!欢欣雀跃的文学爱好者们为此热情澎湃地奔走相告!直至“陕军东征”的文化现象震动文坛,我所在那个偏僻的小镇才开始热销《平凡的世界》和其他几部作品。同样痴迷文学的爱人肖栋闻讯跑到书店,排了一上午队才买到一套《平凡的世界》。当时在出租屋里,我俩为谁抢先阅读新书进行了一番斗智斗勇,说好了每人一小时轮流阅读,我哪能忍受阅读的愉悦感被生生切割成短暂的数小时。于是先下手为强抱着书就不撒手了,迫不及待翻开书页,孜孜不倦地阅读起来。
  犹记那些怀抱大部头不眠不休的阅读情景,手里握着一支笔,在认为可圈可点的段落或句子下面,划出一道道波浪线,那些漂亮的波浪线仿佛涌动的海浪,演奏出世界上最美丽和谐的旋律,我的思想便乘着那起伏的波浪,宛如登上理想的诺亚方舟,尽情纵欢歌舞,时而揪心,时而兴奋,时而伤感,时而深思。我俩还要为某一个细节,或者一句对话中的方言俚语,进行探讨。三十年如白驹过隙,如今回忆起埋藏在时光深处那个阅读镜头,不禁慨叹那真是一道人生亮丽的风景线!
  人常说一本立得住的大部头小说,最能体现一个写作者的江湖地位。但创作长篇小说呕心沥血的程度、立意架构的高度、作品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也极其考验写作者。路遥燃尽生命铸就的《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开放起初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他紧紧把脉时代风貌,通过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着力刻画了孙少安和孙少平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田润叶、田晓霞、田福军、孙玉厚等社会各阶层群象。作品除了密切关注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的变化,写出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细腻勾勒出了现实社会生活的纹理。意在揭示人性的本质,洞察人性,深刻地表现人性,把人情与人性作为叙事路径,将人物的理想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
  这部作品文风朴实,行文从容,语言明了干净,不喧哗,不卖弄华丽辞藻。用一个月时间终于读完那部鸿篇巨著,细嗅它散发出的油墨清香。在那段沉浸式阅读中,我的思绪日夜缠绕在厚重的故事里,心情随着孙少安和孙少平弟兄俩的命运波折,起起伏伏。仿佛我自己就是踩着两脚泥泞、生活在社会底层努力与命运抗争的孙少平。合上那本大书,就像是一台荡气回肠的大戏落幕,心底的情感依然起伏跌宕、激动不已。由于每日里与那些文字彼此深情注视,我目光里竟荡漾着一抹飞扬的神采。
  平凡的世界,由一群卓尔不凡的人物形象组成。作家用明朗的笔墨讴歌、赞美青春和生命,努力弘扬自尊、自信和自强的不凡品格,将奋斗与努力、挫折与追求、光明与黑暗的镜头,平静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不动声色地点燃了书页外的我们,引领着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努力奋斗。这部作品启发了无数读者,尤其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这批人影响更为深远,这部作品一直流传到当下,仍被需要,被赞美,这是一部小说的无上荣光,更是对作家本人写作水平以及文学抵达高度的颂扬。
  阅读路遥,于我是一种精神寄托,他的作品向我敞开了丰富、磅礴的审美,同时也给我前行的征程铺展了一条宽阔的文学大道。后来又陆续阅读过《惊心动魄的一幕》《黄叶从秋风中飘落》《早晨从中午开始》等篇章,通过阅读路遥,认知世界和人生,进而从灵魂深处理解作家“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奋斗精神。我后来专程随省作协采风团,去铜川鸭口煤矿考察采风,努力寻觅路遥镌刻在这片土地上的坚实脚印,深刻体会“深入生活的深度,决定着作品的高度”的人生真谛。
  读小说,就是读人生,关于人生状态,人生问题,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文学作品能够提供丰富的范例。路遥朴实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像春天的甘霖滋养着我,也激励着我,从字里行间洞开一片新天地,引领我一步步走进神圣的缪斯殿堂,用文学夯实理想,用写作丰盈生命。写作初始的脚印总免不了稚嫩和停滞不前,然而我始终葆有一腔蓬勃的热情和坚定的意志,《平凡的世界》就是我创作长篇小说过程中追求文学叙事的一道评价杠杆。作为同乡人,我努力循着前辈的足迹,以一枝秃笔书写对这个世界的无限深情。
  每次回故里清涧,我都要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去拜谒路遥纪念馆、路遥故居、路遥书苑、路遥文学村(窑洞文学馆),能用目光深情触摸一个文学时代的印记与瑰宝,是我辈之幸事。路遥纪念馆中陈列着一尊路遥塑像,身着银灰色风衣,戴茶色眼镜,右手指夹一支香烟,面部表情凝重,仿佛正陷入沉思中。我凝视许久,目光里渐渐漫上来一层泪雾。就在那尊塑像前,我与路遥拍摄了今生唯一的合影。
  在照片陈列橱窗里,有一张清涧黄土地文学社社员与路遥的合影,那是我家主动提供给纪念馆的一张老照片。我英年早逝的爱人肖栋,站在作家路遥身边,满脸喜气,一如从前与我讨论路遥作品时那般意气风发。他作为黄土地文学社长曾热情接待崇拜的大作家,一想到他今天仍有可能在泉下虔诚聆听大师精妙的构思,沐浴在文学迷人的光环中,我满面的哀伤,顿时化作风轻云淡。
  珍藏在书柜里的《平凡的世界》,早已泛黄。平凡如我,已然与书中那些鲜活的身影重合,向着光,寻找自己的坐标。我努力奋笔疾书,以此告慰深深滋养过我的文字和精神导师,我已接过他手中的笔,正沿着坚实的足迹,蹒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