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润江源 酥油茶暖野马地
——中国工商银行青海省分行定点帮扶江多村纪实
2025年10月10日
字数:5230

江多村异地搬迁点噶丹社区。

青海分行新派驻驻村第一书记王志源(右一)在牧民家开展走访调研。

青海分行捐赠的牛羊肉分割车间。

马登盛(右二)与青海分行驻村干部的合影。
□记者 吴延军 张嘉怡
巴颜喀拉山凛冽的风雪,似乎能穿透人的骨髓。
2018年4月,工商银行青海省分行扶贫干部的皮卡车,碾过最后一段冰封牧道,驶入海拔4300米的黄河源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查理镇江多村。
“江多”,藏语意为“野马多的地方”。这里天穹湛蓝,草原苍茫,黑色牦牛点缀其间,炊烟轻袅,牧犬声穿透稀薄空气,五彩经幡在风中诵念不息。2016年,江多村成为青海分行定点帮扶村,这片壮美与严酷并存的土地,终于迎来了奔腾的“活水”。
从送资金到派驻扶贫干部,九年并非一日之功。江多村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生态保护红线高悬,产业发展受限,牧民惜售观念根深蒂固,扶贫工作屡屡陷入“有资源无产业、有产品无市场”的困境。
而工行人以金融为笔,以坚守为墨,在这片生命禁区,写下了一曲关于温暖、重生与希望的壮歌。
温度:从信之冰点到春之暖流
江多村的第一座“雪山”,是语言。
青海分行扶贫干部第一次随镇干部入户时,牧民索南才让正盘坐捻珠,面色如古井无波。翻译把“银行来帮大家搞产业”转述过去,老人低头良久,只回一句:“你们懂放牛羊吗?”帐篷外,瘦羊瑟缩,远山冷峻——在这里,牛羊是命,交出牛羊,近乎于交出命运。
那时的江多村,困如牦牛陷沼泽。2012年成立的合作社从未分过红,账本蒙尘。“卖了牛羊就是败家!”老牧民扎西曾攥着驻村扶贫干部的胳膊,眼神里满是固执。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惜售观念,让产业发展寸步难行。早期驻村扶贫人员终日奔波于牧场之间,靠着“半吊子藏语+手势”沟通,常是一日终了,仍未触及真实需求。
2018年4月,青海分行员工马登盛经过选拔成为驻村扶贫队员,行里希望能通过他的藏族身份打破与村民之间的隔阂。江多村的村民更习惯称呼马登盛为“华奔”,这是他的藏族名字,他告诉记者“华奔”的意思是“十万个英雄”。
正如他的名字那样,华奔以坚韧的意志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他熟练地用藏语和牧民交流,更深谙牧民心结与传统禁忌。一场炉火旁的夜话,往往胜过十次正式的宣讲。他以同胞的身份取得信任,使村民同扶贫干部之间的“雪山”逐渐消融。
2018年隆冬的一个深夜,华奔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是牧民才让,他浑身是雪,语无伦次地喊道:“依则大叔病得厉害,快不行了!”华奔抓起外套就往外跑,皮卡车在结冰的路上打滑,车灯照见路边深不见底的沟壑,他紧紧握着方向盘,手心全是汗。两个多小时后,他们赶到依则家的帐篷,老人躺在床上,脸色蜡黄,呼吸微弱。华奔着急地说:“我现在就送您去医院,您坚持住。”到了县医院才知道,依则患的是肺心病,还好送医及时,顺利得到了救治。现在,依则每次见到华奔,都会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工行干部,好!”
高原的无常,比观念更残酷。
2019年冬,一场暴雪突袭了江多村,狂风卷着雪粒,把草场变成了白茫茫的荒原。华奔和队员们顶着暴雪去合作社的畜棚查看时,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冻死的羊羔横七竖八地躺在雪地里,像撒了一地的白石子,成年牛羊也有几十头倒在围栏边,眼睛还圆睁着。老扎西蹲在雪地里,双手捧着一只死去的小羊羔,久久不能释怀。那一次,合作社损失惨重,本就脆弱的产业根基,更是雪上加霜。
更大的考验,在2021年5月22日凌晨袭来,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地震造成房屋、畜棚受损,特别是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地表破裂70公里,野马滩1号桥、2号桥落梁垮塌,导致玛多至清水河段高速公路交通中断。
地震发生当晚,工行青海分行了解到青海交控集团急需路桥抢修资金,为了给抢修路桥争取时间,分行办公大楼灯火通明,临时组建的20人团队紧急开展工作,打通贷款审批绿色通道,连夜准备材料。清晨第一缕阳光透出地平线时,首笔5000万元贷款已经成功汇入青海交控集团资金账户,为地震灾区及时抢修路桥提供金融支持。
另一边,青海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博来说道:“我们快一点,牧民就能少受点罪。”经过紧密部署,快速响应,震后56小时,该行购置的560床棉被、100件大衣、33吨燃煤已成功送达至地震安置点。当牧民们裹着温暖的棉被,看着熊熊燃烧的煤炉时,眼里满是感激。
牧民的信任,也在这些细碎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建立。
酥油灯的光,渐渐照亮了冻土上的希望。华奔的笔记本里,不再只有贫困的数据,还多了牧民的笑脸、孩子的成绩单,以及合作社账本上慢慢增长的数字。他知道,金融的“活水”要流进这片土地,首先要融化人心的坚冰——这是比修公路、建冷库更重要的基础。
重生:产业萌新绿,党建引领红
转机,在2023年的秋天悄然降临。
华奔一边看着合作社账本上不多的余额,一边望着满山膘肥体壮的牛羊,面对牧民不愿出栏的心结,急得嘴上起了泡,他知道,再拖下去,牧民对合作社的最后一点信任都会渐渐消失。此时的合作社,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面对这样的困境,扶贫队员开车、骑马、徒步,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难,走进牧民家的牛毛毡帐篷,逐户做思想工作,打开牧民心结。华奔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在牧场上找了个信号稍好的地方,拨通了工行青海分行的电话:“再不出栏,万一发生雪灾又会导致大批牛羊死亡,牧民的心和当地的产业已经经不起这样重大的打击了。”
“牧民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电话那头,工行青海分行党委紧急召开会议,当即决定帮助江多村解决牧民们牛羊销售问题。当570只白藏羊、90头牦牛被分割、打包,装上冷链车,一路驶向西宁市区后,那个晚上,华奔才踏踏实实睡了近3个月以来最舒服的一觉。
2024年春节前夕,华奔和村两委拿着170余万元牛羊销售款,在牧民帐篷里召开合作社“分红”大会。帐篷里牧民们面带质朴的笑容,攥着一沓沓分到的现金,端着酥油奶茶,用他们独有的方式庆祝着丰收的喜悦。帐篷外飘香的酥油茶混合着开怀的歌声,在草原上久久回荡。
江多村所在的玛查里镇一直没有牛羊屠宰、分割车间、分割设备和肉储存冷库,牛羊出栏的时候,要将牛羊运送到别的镇上进行屠宰、分割,同时还要租赁储存冷库,无形之中增加了销售成本。工行青海分行了解情况后,捐赠了95万元资金为当地修建分割车间、肉类储存冷库,并购置了牛羊分割设备。
2025年年中,一套完整的分割、包装、储藏车间顺利建成。运营当天,牧民们纷纷赶来。63岁的扎西摸了摸冷库的外壁,忍不住咧嘴笑:“就这么一个库房,真的能让肉存到明年的冬天?”华奔笑着点点头,打开冷库门,一股寒气扑面而来,里面整齐码放着已分割好的牛羊肉。一瞬间,冷库前响起了牧民们的掌声和叫好声。从此,玛查理镇“租冷库分割牛羊肉”的日子结束了,牧民们有了“定心丸”。
产业的破冰,也让党建的熔炉重新燃起了火。2024年6月,工行青海分行党务干部张元接过江多村党支部的担子时,面对满篇藏语的会议记录以及未完成的党课材料时没有退缩,因为他深知“党建不抓实,产业再红火也站不稳”。
张元走进村委会办公室,把江多村党支部的牌子擦干净,挂在了村委会最显眼的地方。他提出要推行“会前预审制”——每次开会前,把会议内容、学习材料翻译成双语,提前发给党员进行学习了解,确保开会时每个人都能看得懂、听得懂。
他还组织江多村的15名党员到西宁开展知识培训和党建活动。培训结束后,他带领党员走进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馆了解藏文化历史,党员们在博物馆内聆听讲解员解说,“从农奴制的黑暗,到新时代的光明”,一幕幕生动还原的历史场景,使大家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回到江多村后,这些党员变了,会主动帮牧民剪羊毛、进行牲畜防疫,积极参与村务决策。返乡女大学生杰吉被发展为预备党员时,在党旗下宣誓:“我要把所学的知识带回家乡,让江多村变得更好。”
如今的江多村党支部,再也不是“软弱涣散”的代名词。村委会的墙上,贴着党员联系户的名单,19名党员包联了全村102户牧民,从牛羊出栏到孩子上学,事事都有人管。“以前开会没人来,现在提前半小时就坐满了。”村党支部书记旦增洛周笑着说,“是工行的干部让我们明白,党支部就是牧民的主心骨。”
从产业链到党建链,工行青海分行在三江源草原上,种下了“造血”的根。这根,扎在牧民的信任里,扎在党组织的战斗力里,更扎在每一个驻村队员的坚守里。
希望:绿色点亮明天,青春回归草原在三江源这片“中华水塔”上,生态保护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让牧民的腰包鼓起来?工行青海分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辩证法则”——让绿色成为产业的底色,让生态成为致富的资本。
“白藏羊饮昆仑水、食冬虫草,品质这么好,却卖不出价。”华奔曾不止一次在省分行会议上念叨这句话。江多村的牛羊肉,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可因为地处偏远、缺乏品牌,只能在本地低价销售。工行青海分行意识到,要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必须打通“生态+产业”的链条。
三江源基金会理事长杜捷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生态账:青海5个市州不考核GDP,1.72万名生态管护员守护着18个省区的“水塔”。工行的帮扶,就从这里入手——捐赠29万元在玛多县城购置了一间商铺,出租后每年能产生4万元租金,全部用于合作社的生态管护;投资40余万元建设党团活动室,包括场地建设、购置活动室内设备等。
变化,在细微处悄悄生长。33岁的工行青海分行驻村干部陈嘉一还记得,刚驻村时,他劝牧民给牛羊打疫苗,牧民们把头摇得像拨浪鼓:“牛羊生病是天意,打疫苗没用。”可当年冬天发生雪灾,打过疫苗的牛羊存活率明显更高,他们的观念也慢慢变了。第二年春天,牧民主动牵着羊群找到陈嘉一:“小伙子,还有针吗?给我的羊也打一针。”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教室里。每学期开学,驻村工作队员都会逐户“盯”辍学儿童。江多村的孩子以前大多不上学,尤其是女孩,早早就要帮家里放牧。华奔第一次去牧民卓玛家劝孩子上学时,卓玛把女儿藏在身后:“女孩子读书没用,不如早点嫁人实在。”华奔没放弃,连着去了五次,还带卓玛去县中学参观。当卓玛看到教室里明亮的灯光、孩子们用普通话读书时,终于松了口:“让孩子去读书,将来做个有文化的人。”
如今,江多村的孩子们都坐进了县中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教室墙上,双语版《草原防疫手册》旁贴着汉语拼音表,课间休息时,孩子们会围着电脑,看新闻读文章,了解世界各地的消息。“现在村里的孩子,能用普通话背‘黄河之水天上来’。”华奔笑着说,眼角的皱纹深如草原上的沟壑,那是岁月留下的勋章,也是希望的印记。
接力:永不撤离的担当
2024年深冬,已经在江多村待了七年的马登盛,向工行青海分行递交了留任申请。那时他的母亲已经90岁高龄,每次打电话,母亲都会问:“娃,啥时候回来看看?”马登盛总是说:“再等等,合作社刚起步,新队员还需要带。”挂了电话,他会站在帐篷外,看着远处的雪山,心里满是愧疚,却又无比坚定——江多村的村民,也是他的亲人。
在他身后,接力棒正在悄然传递。
2025年8月,“90后”王志源成为新派驻的第一书记,来到了江多村。他的双语笔记本上,标满了拼音注释。第一次入户时,他学着华奔的样子,给牧民递上哈达,用刚学会的藏语说:“我是工行的王志源,以后请多关照。”华奔看着他,仿佛看到了七年前的自己——一样的青涩,一样的充满干劲。
张元培养的大学生党员杰吉,即将进入村两委担任妇女主任。她计划在村里开一个“妇女课堂”,教大家读书写字、学习养殖技术。“张元告诉我,基层工作要用心,要把牧民当家人。”杰吉说,她要像张元一样,做牧民的“贴心人”。
陈嘉一面对合作社账务混乱、底数不清的问题,逐笔对照银行流水,将合作社账目理清,形成台账,建立合作社财务制度,确保资金安全。他说,后续还要开启“牧区直播间”,面向全国销售本村牛羊肉、酥油等产品,带动本村大学生就业、学技术,带领村民走向富裕。
周杰家的变化,是江多村的缩影。他家的墙上,贴着工行青海分行党支部的结对卡,上面写着帮扶干部的名字和电话;柜子里,摞着工行发放的金融知识手册;手机银行里,刚入账的合作社分红提醒闪着红光。“现在好了,点一下手机,就能把牛羊肉卖到全国各地。”周杰笑着说,他还学会了用手机查天气、学养殖技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工行青海分行严延成、陈苏南、刘博伟、钟筱然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手记
离别江多村那日,经幡在狂风中翻卷,猎猎作响,星宿海在云层下泛着微光,像撒在草原上的星星。山脚下,印有“中国工商银行”标识的冷链车正驶过新修的公路,车灯划破暴雨将至的暮色,朝着牧民的帐篷方向驶去。
九年间,工行青海分行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500万元,培育集体经济组织4个,带动102户牧民稳定脱贫。
有人问,是什么让工行的干部在“生命禁区”里坚守九年?答案,藏在酥油茶的温暖里,藏在合作社分红时牧民脸上的笑容里,藏在孩子们朗朗读书声的希望里。
这场跨越九年的扶贫长跑,没有终点。因为工行的帮扶,从来不是“输血式”的短暂支援,而是“造血式”的长久陪伴——用产业带来重生,用党建传递温暖,用教育播种希望,让江多村的村民们在守护“中华水塔”的同时,也能过上好日子。
风又起,垭口的经幡还在飘。我们知道,工行的干部还会再来,温暖、重生与希望也会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轮回、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