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优化提速
多家银行赎回优先股
2025年10月24日
字数:2548
多家上市银行赎回优先股的资本运作,折射出银行在资本成本与管理能力间的平衡考量。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杭州银行100亿元优先股“杭银优1”、宁波银行100亿元优先股“宁行优02”赎回方案落地,上海银行、长沙银行也拟于12月赎回优先股。稍早前,兴业银行560亿元三期优先股全额赎回尘埃落定。
目前,已有多家银行陆续调整或赎回存量高息优先股,折射出银行业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压力加重的背景下,正积极推动资本工具置换,以优化负债成本、提升资本效率。
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表示,当前,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主要表现为资产收益率不断下行,而负债成本率下降幅度相对有限。在此背景下,银行业优化资金来源成本的动机较为强烈。不过,优先股的规模较小,对整体资金来源的成本优化空间相对有限。
银行赎回动作频频
10月20日晚间,杭州银行公告称,公司于2017年12月15日非公开发行了1亿股优先股,发行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2025年8月27日,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行使优先股赎回权的议案》,同意公司在取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批准后,按照票面金额加当期该部分优先股已宣告且尚未支付的股息的赎回价格全部赎回优先股,并授权高级管理层全权办理与本次优先股赎回相关的所有事宜。近日,公司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办公室关于公司赎回优先股的意见,对公司赎回本次优先股无异议。公司拟于2025年12月15日全额赎回本次优先股。
稍早前,宁波银行披露,公司于2018年11月非公开发行1亿股优先股,优先股简称“宁行优02”。公司拟于2025年11月7日赎回本次优先股,赎回价格为本次优先股的票面金额加当期已宣告且尚未发放的优先股股息。
还有两家上市城商行也表明将于12月赎回优先股。
9月12日晚间,上海银行公告称,公司于2017年12月非公开发行2亿股优先股,发行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公司董事会于2025年7月22日审议通过了《关于赎回优先股的议案》,拟在取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批准的前提下,按照优先股募集说明书约定的赎回价格,于2025年12月19日全额赎回本次优先股。
8月22日晚间,长沙银行公告称,该行于2019年12月20日非公开发行6000万股优先股,发行规模为60亿元人民币。该行已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南监管局的复函,对赎回本次优先股无异议,拟于2025年12月25日赎回全部本次优先股。
国有大行同样积极参与优先股赎回。例如,中国银行已于2025年3月份完成全部境外优先股赎回;工商银行也在2025年9月份完成29亿美元优先股赎回。
某股份银行相关业务人士表示,近期赎回的优先股多为2020年前后发行的,利率普遍在4%以上,融资成本较高。因此在当前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综合考虑资本结构、监管要求和未来的再融资计划,部分银行选择赎回优选股仍是更优选择。
加速资本结构重塑
作为优先股的主要发行主体,上市银行此次密集赎回,背后是资本工具选择的战略调整。优先股属性特殊,介于股权与债权之间:既可设置赎回权、回售权,又像债券一样约定“票面股息率”,且早年发行的优先股普遍具有股息率高、投资风险低的特点。但近年来,随着高息优先股赎回增多且新发规模受限,优先股整体规模呈收缩态势,部分银行已转向发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利率更低的资本债券。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银行业密集赎回优先股,核心驱动因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成本优化考量,2015年至2017年发行的优先股票面股息率普遍在5%至6.5%区间,在当前利率持续下行、净息差收窄的环境下,这类高息优先股已成为银行资本成本的重要负担。通过赎回并以更低成本工具替代,可显著降低财务费用;另一方面是资本结构调整需求,随着国内监管要求趋严,银行需要优化其他一级资本构成,减少对优先股的依赖,转向更灵活、更符合监管导向的资本工具。
邵科指出,部分银行调整或赎回高息优先股,主要目的是顺应市场利率下行趋势发行适宜定价的资本工具,置换之前发行的高息资本工具,从资金来源端一定程度上缓解净息差收窄的压力。银行可以通过新发优先股或者发行永续债等其他成本更低的资本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本市场的承接压力。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任涛强调,近年来,随着广谱利率的下行,降低负债成本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选择,永续债、优先股等在内的资本补充工具在成本上的劣势便会凸显出来。初步统计看,上市银行原先发行的优先股股息率平均高达5.04%,远远高于永续债利率,使得同作为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的优先股劣势愈加明显,故从降低负债或权益成本的角度考虑,银行业确实有调整或赎回优先股的动力。
“目前国内差不多有30家左右的上市银行发行了优先股,规模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故其对行业整体负债成本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但对单家银行的影响则要具体看。”任涛表示。
资本补充工具置换仍需谨慎
从市场表现来看,随着存量高息优先股逐步到期,部分银行开始转向发行利率更低的资本债券,如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市场环境为银行发行新型资本工具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分化以及监管审批的不确定性,使得银行在推进资本工具置换时需更加审慎。未来,银行需根据自身信用状况和市场情绪,灵活调整资本补充策略,以实现成本优化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曾刚表示,随着高息优先股逐步到期,发行成本更低的二级资本债券有望成为银行业的主流趋势,一方面可以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另一方面也顺应政策支持和市场利率下行的结构性变化。目前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充裕,信用利差较窄,为银行低成本补充资本提供了有利环境。
任涛指出,在降低负债成本的大方向下,目前存款与同业负债利率的下降已经进入拉锯阶段,资本工具类负债成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这种情况下,通过置换或调整等方式降低资本工具类债券的利率成为多数银行的选择,这对那些负债成本具有较大挑战的银行来说尤其如此。
然而,曾刚强调,银行大规模发行新型资本工具仍需关注以下方面:一是监管审批的节奏,二是投资人对银行信用的信心。在投资者层面,风险收益偏好已明显分化。受部分银行信用事件影响,投资者对银行资本工具的风险补偿要求上升,更倾向于优质大行和资本实力强的股份行,对部分中小行的再融资工具,则要求更高收益率,对于结构性条款(如赎回权、减记/转股等)亦趋于谨慎。因此,银行需在工具创新与投资人信心之间进行合理平衡。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杭州银行100亿元优先股“杭银优1”、宁波银行100亿元优先股“宁行优02”赎回方案落地,上海银行、长沙银行也拟于12月赎回优先股。稍早前,兴业银行560亿元三期优先股全额赎回尘埃落定。
目前,已有多家银行陆续调整或赎回存量高息优先股,折射出银行业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压力加重的背景下,正积极推动资本工具置换,以优化负债成本、提升资本效率。
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表示,当前,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主要表现为资产收益率不断下行,而负债成本率下降幅度相对有限。在此背景下,银行业优化资金来源成本的动机较为强烈。不过,优先股的规模较小,对整体资金来源的成本优化空间相对有限。
银行赎回动作频频
10月20日晚间,杭州银行公告称,公司于2017年12月15日非公开发行了1亿股优先股,发行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2025年8月27日,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行使优先股赎回权的议案》,同意公司在取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批准后,按照票面金额加当期该部分优先股已宣告且尚未支付的股息的赎回价格全部赎回优先股,并授权高级管理层全权办理与本次优先股赎回相关的所有事宜。近日,公司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办公室关于公司赎回优先股的意见,对公司赎回本次优先股无异议。公司拟于2025年12月15日全额赎回本次优先股。
稍早前,宁波银行披露,公司于2018年11月非公开发行1亿股优先股,优先股简称“宁行优02”。公司拟于2025年11月7日赎回本次优先股,赎回价格为本次优先股的票面金额加当期已宣告且尚未发放的优先股股息。
还有两家上市城商行也表明将于12月赎回优先股。
9月12日晚间,上海银行公告称,公司于2017年12月非公开发行2亿股优先股,发行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公司董事会于2025年7月22日审议通过了《关于赎回优先股的议案》,拟在取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批准的前提下,按照优先股募集说明书约定的赎回价格,于2025年12月19日全额赎回本次优先股。
8月22日晚间,长沙银行公告称,该行于2019年12月20日非公开发行6000万股优先股,发行规模为60亿元人民币。该行已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南监管局的复函,对赎回本次优先股无异议,拟于2025年12月25日赎回全部本次优先股。
国有大行同样积极参与优先股赎回。例如,中国银行已于2025年3月份完成全部境外优先股赎回;工商银行也在2025年9月份完成29亿美元优先股赎回。
某股份银行相关业务人士表示,近期赎回的优先股多为2020年前后发行的,利率普遍在4%以上,融资成本较高。因此在当前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综合考虑资本结构、监管要求和未来的再融资计划,部分银行选择赎回优选股仍是更优选择。
加速资本结构重塑
作为优先股的主要发行主体,上市银行此次密集赎回,背后是资本工具选择的战略调整。优先股属性特殊,介于股权与债权之间:既可设置赎回权、回售权,又像债券一样约定“票面股息率”,且早年发行的优先股普遍具有股息率高、投资风险低的特点。但近年来,随着高息优先股赎回增多且新发规模受限,优先股整体规模呈收缩态势,部分银行已转向发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利率更低的资本债券。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银行业密集赎回优先股,核心驱动因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成本优化考量,2015年至2017年发行的优先股票面股息率普遍在5%至6.5%区间,在当前利率持续下行、净息差收窄的环境下,这类高息优先股已成为银行资本成本的重要负担。通过赎回并以更低成本工具替代,可显著降低财务费用;另一方面是资本结构调整需求,随着国内监管要求趋严,银行需要优化其他一级资本构成,减少对优先股的依赖,转向更灵活、更符合监管导向的资本工具。
邵科指出,部分银行调整或赎回高息优先股,主要目的是顺应市场利率下行趋势发行适宜定价的资本工具,置换之前发行的高息资本工具,从资金来源端一定程度上缓解净息差收窄的压力。银行可以通过新发优先股或者发行永续债等其他成本更低的资本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本市场的承接压力。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任涛强调,近年来,随着广谱利率的下行,降低负债成本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选择,永续债、优先股等在内的资本补充工具在成本上的劣势便会凸显出来。初步统计看,上市银行原先发行的优先股股息率平均高达5.04%,远远高于永续债利率,使得同作为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的优先股劣势愈加明显,故从降低负债或权益成本的角度考虑,银行业确实有调整或赎回优先股的动力。
“目前国内差不多有30家左右的上市银行发行了优先股,规模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故其对行业整体负债成本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但对单家银行的影响则要具体看。”任涛表示。
资本补充工具置换仍需谨慎
从市场表现来看,随着存量高息优先股逐步到期,部分银行开始转向发行利率更低的资本债券,如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市场环境为银行发行新型资本工具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分化以及监管审批的不确定性,使得银行在推进资本工具置换时需更加审慎。未来,银行需根据自身信用状况和市场情绪,灵活调整资本补充策略,以实现成本优化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曾刚表示,随着高息优先股逐步到期,发行成本更低的二级资本债券有望成为银行业的主流趋势,一方面可以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另一方面也顺应政策支持和市场利率下行的结构性变化。目前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充裕,信用利差较窄,为银行低成本补充资本提供了有利环境。
任涛指出,在降低负债成本的大方向下,目前存款与同业负债利率的下降已经进入拉锯阶段,资本工具类负债成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这种情况下,通过置换或调整等方式降低资本工具类债券的利率成为多数银行的选择,这对那些负债成本具有较大挑战的银行来说尤其如此。
然而,曾刚强调,银行大规模发行新型资本工具仍需关注以下方面:一是监管审批的节奏,二是投资人对银行信用的信心。在投资者层面,风险收益偏好已明显分化。受部分银行信用事件影响,投资者对银行资本工具的风险补偿要求上升,更倾向于优质大行和资本实力强的股份行,对部分中小行的再融资工具,则要求更高收益率,对于结构性条款(如赎回权、减记/转股等)亦趋于谨慎。因此,银行需在工具创新与投资人信心之间进行合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