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与区域生态经济适配性策略
2025年10月29日
字数:3601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双碳”目标已成为全球各国应对环境危机,推动经济转型的核心战略。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能源结构和产业模式的深度变革,更需从微观主体、企业与宏观系统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度协同。然而,由于当前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区域生态经济也存在各种问题。为此,深入探索“双碳”目标下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和区域生态经济适配性策略,不仅是破解环境外部性难题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路径。
一、“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核心维度
(一)绿色投资决策
在“双碳”战略目标的推动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方式,其关键部分在于绿色投资决策的系统性优化。企业要在投资规划里建立低碳技术资金投入的优先级评估体系,重点包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这项技术不仅能捕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还能实现对其的封存或再利用,大幅降低碳排放强度。此外,可再生能源领域,如太阳能、风能等,它们清洁、可循环使用的特点和绿色发展要求十分契合,企业应优先把资金投入这类减排潜力明显的技术项目。同时,传统投资回报率要进行生态学调整,也就是在财务评估框架中加入碳减排收益和环境风险成本,进而搭建起兼顾经济可行性与环境效益的投资决策模型。这一机制能确保企业投资战略既符合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又能有效支持“双碳”目标的系统性实现,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可持续的资本配置路径。
(二)碳成本核算与披露
在“双碳”战略目标指引下,精准的碳成本计算要求企业运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方法,全面涵盖温室气体排放,包括范围为1至3。具体来说,范围1排放是企业直接掌控的燃烧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排放包含企业外购电力、热力等能源消耗带来的间接排放,范围3排放则涉及企业价值链上下游的间接排放,覆盖原材料采购、产品运输、员工通勤等全链条环节。借助这一核算体系,企业能精准找出碳排放源,构建完整的碳排放图谱,为减排决策提供量化依据。与此同时,碳信息披露需向标准化、透明化方向推进,可参考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框架,从治理结构、战略规划、风险管理以及量化指标与目标等维度,系统披露碳相关信息。这一做法不仅为投资者、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支持,还能有效推动企业将碳管理纳入战略决策体系,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价值的协同提升。
(三)环境风险管理
环境风险管理如今已是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核心支柱,气候政策变动风险是其中的关键挑战。碳税机制与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动态调整会直接抬高企业运营成本。碳税税率上调会明显增加企业碳排放成本,缩小盈利空间;碳关税实施则可能降低出口产品的国际价格竞争力,限制全球市场拓展。同时,企业需要系统应对物理气候风险与转型风险的双重压力,物理气候风险体现为极端天气事件对固定资产的破坏作用,进而影响生产连续性与运营稳定性;转型风险来自低碳技术的快速更新,如可再生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过程,企业若没能及时适应技术变革,就会面临市场份额减少、产品被淘汰等结构性挑战,最终对财务稳健性造成系统性冲击。深化这一风险框架的管理,对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战略韧性有着关键意义。
(四)生态价值创造
在“双碳”战略目标的带动下,企业通过全面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能明显降低运营时的花费。具体来说,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回收起来,再加工成可以再次使用的原材料,这样就能有效减少对从外部购买原材料的依赖,降低采购方面的成本;同时,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还能减少处理废弃物的费用,并避免因为违反环境规定而可能面临的罚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提升。另外,企业主动参与碳市场的交易活动,如开发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交易绿色电力证书等,还能获得额外的收入。这种机制不仅让企业赚钱的途径变得更多,还能鼓励企业继续在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领域投入更多资源,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帮助企业在“双碳”目标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财务业绩的良好结合。
二、“双碳”目标下区域生态经济动态适配策略
(一)企业层面策略
在“双碳”战略目标的带动下,创新金融工具的运用,特别是绿色债券与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的开发和实践,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方式。绿色债券作为专门投向环境友好型项目的债务融资工具,其资金用途必须严格限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能效系统升级、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运用等低碳领域,还需要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环境效益评估及信息披露监管机制完成合规性验证;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则通过把贷款利率与企业关键碳减排绩效指标建立动态关联机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模式。这种金融创新方式不仅拓宽了企业的融资途径,更关键的是借助市场化利率机制的引导,推动企业主动优化低碳技术路径选择,提高碳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在管理层面,ESG评级体系已成为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企业应将碳减排成效、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等“双碳”战略关键指标系统纳入ESG评级框架,同时建立规范化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机制,以此提升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价值认可与投资吸引力。为增强内部治理效果,企业可搭建管理层薪酬与ESG目标的动态关联机制,此外,ESG评级结果在供应链管理中有着重要应用意义,能作为供应商准入评估、客户合作筛选及产业链协同的决策依据,进而推动全产业链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构建覆盖全价值链的可持续生态系统,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绩效的有机结合。
(二)区域层面策略
碳效码作为区域生态经济管理的创新性评估工具,基于企业碳排放强度的科学量化模型生成动态评级体系,并与金融资源配置、能源供应等关键领域形成制度性关联机制。该制度通过市场化机制有效引导企业主动实施减排策略,可形成“低碳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能显著加速区域产业结构的绿色化转型进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量化、可操作的政策支撑。在市场建设方面,碳普惠机制作为环境政策创新工具,依托数字化平台对个人低碳行为实施系统化量化记录,并将其转化为可交易的碳积分,构建了“个人减排—积分累积—市场交易”的闭环运行机制。以某市实施的“碳惠通”平台为例,居民通过扫码乘坐轨道交通,并使用共享交通工具等行为累积碳积分,可兑换零售消费优惠、充电服务折扣或直接出售给控排企业。
而在构建跨区域绿电交易市场时,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性与地域性特征对能源系统优化构成关键挑战。跨区域绿电交易通过构建电力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深度耦合机制,能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协同优化。以西北地区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为例,其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向东部负荷中心输送清洁能源,东部企业购入绿电后获取绿色电力证书,可直接用于碳排放配额抵扣或满足出口产品碳关税合规要求。并且,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能有效驱动电网基础设施升级,包括储能设施智能化改造与调度算法优化,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区域生态经济注入可持续的清洁动能,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系统性协同。由此可知,该机制不仅显著提升了公众参与低碳行为的主动性和持续性,还为区域碳市场提供了多元化的减排供给来源,有效优化了市场流动性结构,为碳普惠体系的规模化应用与区域碳治理效能提升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企业—区域协同策略
在“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亟需构建动态适配的协同治理框架,企业与区域主体的深度协同成为关键路径。一方面,通过共建低碳产业园区,突破企业间孤立发展的局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系统性协同,形成能源梯级利用机制。高能级能源优先配置于高能耗生产环节,低能级能源则服务于对能源品质要求较低的工序,从而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浪费与碳排放强度。同时,建立园区内废弃物协同处置机制,构建物质循环闭环系统,使一家企业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原料,有效缓解废弃物环境压力,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企业应积极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针对区域特色开展低碳技术研发。以沿海地区为例,重点发展蓝碳增汇技术,通过系统性保护与修复红树林、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提升区域碳汇能力。此外,可探索海洋能开发利用等适应性低碳技术,以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生态经济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作者:张艳(河南省泌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结 语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企业通过绿色财务管理和区域生态经济适配性的变革,可形成“财务低碳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而企业以绿色财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环境风险等方式,能够使区域生态经济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激励释放转型红利,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为加速“双碳”目标进程以及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核心维度
(一)绿色投资决策
在“双碳”战略目标的推动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方式,其关键部分在于绿色投资决策的系统性优化。企业要在投资规划里建立低碳技术资金投入的优先级评估体系,重点包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这项技术不仅能捕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还能实现对其的封存或再利用,大幅降低碳排放强度。此外,可再生能源领域,如太阳能、风能等,它们清洁、可循环使用的特点和绿色发展要求十分契合,企业应优先把资金投入这类减排潜力明显的技术项目。同时,传统投资回报率要进行生态学调整,也就是在财务评估框架中加入碳减排收益和环境风险成本,进而搭建起兼顾经济可行性与环境效益的投资决策模型。这一机制能确保企业投资战略既符合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又能有效支持“双碳”目标的系统性实现,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可持续的资本配置路径。
(二)碳成本核算与披露
在“双碳”战略目标指引下,精准的碳成本计算要求企业运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方法,全面涵盖温室气体排放,包括范围为1至3。具体来说,范围1排放是企业直接掌控的燃烧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排放包含企业外购电力、热力等能源消耗带来的间接排放,范围3排放则涉及企业价值链上下游的间接排放,覆盖原材料采购、产品运输、员工通勤等全链条环节。借助这一核算体系,企业能精准找出碳排放源,构建完整的碳排放图谱,为减排决策提供量化依据。与此同时,碳信息披露需向标准化、透明化方向推进,可参考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框架,从治理结构、战略规划、风险管理以及量化指标与目标等维度,系统披露碳相关信息。这一做法不仅为投资者、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支持,还能有效推动企业将碳管理纳入战略决策体系,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价值的协同提升。
(三)环境风险管理
环境风险管理如今已是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核心支柱,气候政策变动风险是其中的关键挑战。碳税机制与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动态调整会直接抬高企业运营成本。碳税税率上调会明显增加企业碳排放成本,缩小盈利空间;碳关税实施则可能降低出口产品的国际价格竞争力,限制全球市场拓展。同时,企业需要系统应对物理气候风险与转型风险的双重压力,物理气候风险体现为极端天气事件对固定资产的破坏作用,进而影响生产连续性与运营稳定性;转型风险来自低碳技术的快速更新,如可再生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过程,企业若没能及时适应技术变革,就会面临市场份额减少、产品被淘汰等结构性挑战,最终对财务稳健性造成系统性冲击。深化这一风险框架的管理,对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战略韧性有着关键意义。
(四)生态价值创造
在“双碳”战略目标的带动下,企业通过全面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能明显降低运营时的花费。具体来说,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回收起来,再加工成可以再次使用的原材料,这样就能有效减少对从外部购买原材料的依赖,降低采购方面的成本;同时,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还能减少处理废弃物的费用,并避免因为违反环境规定而可能面临的罚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提升。另外,企业主动参与碳市场的交易活动,如开发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交易绿色电力证书等,还能获得额外的收入。这种机制不仅让企业赚钱的途径变得更多,还能鼓励企业继续在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领域投入更多资源,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帮助企业在“双碳”目标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财务业绩的良好结合。
二、“双碳”目标下区域生态经济动态适配策略
(一)企业层面策略
在“双碳”战略目标的带动下,创新金融工具的运用,特别是绿色债券与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的开发和实践,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方式。绿色债券作为专门投向环境友好型项目的债务融资工具,其资金用途必须严格限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能效系统升级、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运用等低碳领域,还需要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环境效益评估及信息披露监管机制完成合规性验证;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则通过把贷款利率与企业关键碳减排绩效指标建立动态关联机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模式。这种金融创新方式不仅拓宽了企业的融资途径,更关键的是借助市场化利率机制的引导,推动企业主动优化低碳技术路径选择,提高碳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在管理层面,ESG评级体系已成为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企业应将碳减排成效、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等“双碳”战略关键指标系统纳入ESG评级框架,同时建立规范化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机制,以此提升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价值认可与投资吸引力。为增强内部治理效果,企业可搭建管理层薪酬与ESG目标的动态关联机制,此外,ESG评级结果在供应链管理中有着重要应用意义,能作为供应商准入评估、客户合作筛选及产业链协同的决策依据,进而推动全产业链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构建覆盖全价值链的可持续生态系统,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绩效的有机结合。
(二)区域层面策略
碳效码作为区域生态经济管理的创新性评估工具,基于企业碳排放强度的科学量化模型生成动态评级体系,并与金融资源配置、能源供应等关键领域形成制度性关联机制。该制度通过市场化机制有效引导企业主动实施减排策略,可形成“低碳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能显著加速区域产业结构的绿色化转型进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量化、可操作的政策支撑。在市场建设方面,碳普惠机制作为环境政策创新工具,依托数字化平台对个人低碳行为实施系统化量化记录,并将其转化为可交易的碳积分,构建了“个人减排—积分累积—市场交易”的闭环运行机制。以某市实施的“碳惠通”平台为例,居民通过扫码乘坐轨道交通,并使用共享交通工具等行为累积碳积分,可兑换零售消费优惠、充电服务折扣或直接出售给控排企业。
而在构建跨区域绿电交易市场时,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性与地域性特征对能源系统优化构成关键挑战。跨区域绿电交易通过构建电力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深度耦合机制,能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协同优化。以西北地区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为例,其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向东部负荷中心输送清洁能源,东部企业购入绿电后获取绿色电力证书,可直接用于碳排放配额抵扣或满足出口产品碳关税合规要求。并且,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能有效驱动电网基础设施升级,包括储能设施智能化改造与调度算法优化,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区域生态经济注入可持续的清洁动能,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系统性协同。由此可知,该机制不仅显著提升了公众参与低碳行为的主动性和持续性,还为区域碳市场提供了多元化的减排供给来源,有效优化了市场流动性结构,为碳普惠体系的规模化应用与区域碳治理效能提升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企业—区域协同策略
在“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亟需构建动态适配的协同治理框架,企业与区域主体的深度协同成为关键路径。一方面,通过共建低碳产业园区,突破企业间孤立发展的局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系统性协同,形成能源梯级利用机制。高能级能源优先配置于高能耗生产环节,低能级能源则服务于对能源品质要求较低的工序,从而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浪费与碳排放强度。同时,建立园区内废弃物协同处置机制,构建物质循环闭环系统,使一家企业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原料,有效缓解废弃物环境压力,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企业应积极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针对区域特色开展低碳技术研发。以沿海地区为例,重点发展蓝碳增汇技术,通过系统性保护与修复红树林、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提升区域碳汇能力。此外,可探索海洋能开发利用等适应性低碳技术,以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生态经济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作者:张艳(河南省泌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结 语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企业通过绿色财务管理和区域生态经济适配性的变革,可形成“财务低碳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而企业以绿色财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环境风险等方式,能够使区域生态经济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激励释放转型红利,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为加速“双碳”目标进程以及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