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项目须构建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会计体系

2025年10月29日 字数:1750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城市发展进入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优的阶段,城市更新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新时代城市更新不是单一空间上的更新,而是以系统性工程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释放经济活力以及增加城市经济韧性为目标。这就要求城市更新项目必须兼顾城市更新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复合效益,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然而,项目成本管理会计体系强调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直接成本消耗,忽视了项目从计划、设计、运营、修建、拆除等周期内所产生的长期成本与多元价值,与新时代城市更新复杂性的要求不相匹配。因此,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与城市更新数字经济技术和绿色发展理念下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对于科学评估与引导城市更新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新发展理念下城市更新对成本管理会计的挑战
  现代城市更新的本质是推动城市的“更新力”和“再组织力”,即城市自身应对外界冲击后的恢复发展能力、创新变革能力,要求项目决策不仅关注短期投资回报,更要关注长远对城市弹性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此外,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使城市更新项目必须兼顾资本回报的经济效益和城市环境的生态效益,这与绿色金融面临的“公益与商业的两难抉择”类似。这些新内涵对传统成本管理会计提出了巨大挑战:一是传统的成本核算边界狭隘,无法包含运营、维护、改造等长期成本,严重低估项目总成本。二是价值计量指标单一,难以计量项目对社区活力、创业创优、生态改善等良好社会与环境的效益,而这些正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贯穿项目整个生命期、综合反映各种价值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会计体系。
  三、数字经济赋能: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实现路径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可能性。数字技术有着较高的门槛,同时成本相对较低,并且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还能节约资源,这些优势能够让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得到智慧的加持。在项目设计阶段,借助大数据技术来对城市人群、产业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展开相关预测,以此合理地预估项目后续的经营成本与收益,促使项目设计方案逐渐趋向于最优设计,从而从项目的源头处降低项目生命周期的总成本。在项目建设阶段,运用物联网、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针对项目施工过程实施全程的跟踪调度,如此便能减少项目材料的浪费以及管理成本。在项目运营维护阶段,通过搭建数字化运维平台,开展针对建筑能耗、设备设施等信息的监测以及运维预测性维护工作,可大幅降低项目长期使用的成本,提升项目资产管理的水平。数字技术在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当中广泛运用,凭借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方式,发挥出知识溢出以及要素重组的效果,这对于催生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是有利的,能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也给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会计赋予了更为综合、动态的信息,使其可以为项目生命周期创造出新的价值。
  四、融合绿色理念:构建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成本评价体系
  实现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需要将绿色理念融入成本管控,基于绿色金融的“环境规约和资本配置”双重属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会计也应扮演“环境规约和资本配置”的角色,一方面应作为“环境规约”的内部工具,通过对项目能耗、损耗和污染排放、回收利用等方面成本与效益的核算,将环境外部性内化,倒逼项目技术与运营管理的绿色化;另一方面,应作为“资本配置”的导向工具,明确体现项目经济与生态收益的长期成本指标,为投资者在绿色金融方面提供决策依据,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真正可持续、具有良好经济收益的城市更新项目。基于此,管理会计在服务于企业内部成本管控的过程中,成为连接项目、资本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介质,通过倒逼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项目经济效益与城市生态效益的“双赢”。
  五、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城市更新战略背景下,传统的成本管理会计已无法适应,笔者认为,应重构一套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以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的技术手段为保证,实现成本效益动态化、精准化核算,并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可衡量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综合评价机制,让管理会计体系成为成本核算工具和实现城市更新项目高质量、高韧性、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能级整体跃升的战略导航。
  作者:申鲁东(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赵艺帆(山东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