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需建立“需求驱动”而非“推送驱动”的消费模式
2025年10月29日
字数:1875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作为走在时代发展前沿的大学生,其更多地采用网购的形式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生活与学习用品,因此其消费行为会高度依赖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购物软件等工具的个性化推送。这些购物平台通过算法分析用户的浏览、点赞、停留时长等各种行为数据,以此来为用户推荐目标商品。这种基于算法驱动的消费决策辅助机制,能够使大学生更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但长期接触偏好趋同的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出现认知封闭、视野局限等问题,使其困在“信息茧房”。本文旨在从个人层面、平台层面、学校层面三个维度,探讨如何避免大学生在算法的驱动下落入信息茧房。
一、信息茧房的理论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概念,即用户在海量信息中只选择感兴趣和悦己的主题,从而构成一套“个人日报”式的信息系统,进而排斥或无视其他观点与内容。简单来说,即人们在主动接收信息时,往往会被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影响,主动选择局限于限定领域的信息,使得个人的生活处在封闭的认知环境之中,就像是被桎梏在蚕茧一般的“茧房”。
在消费领域中,算法驱动下的信息茧房表现为:算法会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后再进行推送,因而大学生在消费时偏重于选择与自身兴趣相符的产品、或是被算法强化推送的具有网红属性的产品、亦或是能够及时满足情绪需求和感官体验的产品。在无形之中,消费便受限制于个人特定的“兴趣圈层”、“网红影响力”和“即时反馈机制”,使得大学生难以接受圈层外的新品类、新品牌,或是需要长期投入或思考才能获得价值的产品。
二、算法驱动下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与问题
算法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历史浏览、点赞记录、停留时长等各种行为数据,从而为大学生推送其需要的物品。这使得大学生在消费时对于“推荐列表”有了依赖,在购物时倾向于依赖算法给出的购物选项,不再独立评估自己的使用需求和产品本身的价值。再加之各直播购物平台所使用的精心设计的功能、强烈视觉冲击的图片、激发情绪共鸣的话术,更容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陷入到非理性消费之中。
鉴于算法推荐商品是基于用户的停留时长和互动率,而网红产品恰好能够激发用户的从众心理和购买欲。在“网红文化”的主导下,大学生会长期接触精心包装和美化的消费内容,这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消费幻想,做出超出自身经济能力的消费行为,形成对物质消费过度追求的攀比心理。
算法从本质上来说是用户历史行为的“偏好放大器”,会持续向大学生推荐他们感兴趣的、能够带来即时性愉悦的产品,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消费选择会被窄化,陷入到“信息茧房”,沉浸在“即时满足”的消费当中。当这种消费偏好被算法固化,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便更容易去选择能够带来即时愉悦性的产品,而对于需要长期投入去获得的精神成长型产品,逐渐会丧失主动探索的动力,形成“以短期愉悦为消费动机,对长期价值缺乏关注”的享乐主义消费现象。
三、算法驱动下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破局路径
(一)个体层面
大学生要了解算法是基于分析用户过去的行为数据来推送个性化内容的,因此作为消费个体要主动提升自己对于算法机制的理解,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明晰“猜你喜欢”类目下的商品不一定适合购买,避免仅仅依靠算法推送的结果进行非理性地消费决策。
大学生可以将商品选购方式从线上转移到线下,利用实体购物场所商品的随机性,打破个人消费品选择的信息茧房。同时,可以通过家人、朋友或兴趣社群等方式,主动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信息,打破算法对消费偏好的固化限制。
(二)平台层面
当前大部分主流购物平台,仅仅提供关闭个性化广告的选项,但鲜少有平台有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的功能。平台应赋予消费者真正的自主权,设置关闭个性化推荐的开关,方便消费者切换到非个性化的、更随机或更广泛的内容中。
平台还应提升算法推荐的透明度,在算法所推荐的物品旁注明其被推荐的原因,列出是根据用户个人的兴趣爱好还是基于当下热门趋势,让用户了解推荐逻辑,从而做出更有意识的选择。
(三)学校层面
高校可以通过专题培训、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法驱动下个人消费可能会掉入“信息茧房”的问题,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学生理性消费的能力。
高校还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其他相关课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算法驱动对于个人消费的影响,明辨冲动消费、攀比消费、享乐消费等错误消费观的危害。系统性培养学生树立批判意识和自主决策思维,明确个人在消费中是具有主体地位的,要主动思考“我需要什么”而非“算法认为我需要什么”,建立“需求驱动”而非“推送驱动”的消费模式。
作者:赵思璇 刘丹丹(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信息茧房的理论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概念,即用户在海量信息中只选择感兴趣和悦己的主题,从而构成一套“个人日报”式的信息系统,进而排斥或无视其他观点与内容。简单来说,即人们在主动接收信息时,往往会被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影响,主动选择局限于限定领域的信息,使得个人的生活处在封闭的认知环境之中,就像是被桎梏在蚕茧一般的“茧房”。
在消费领域中,算法驱动下的信息茧房表现为:算法会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后再进行推送,因而大学生在消费时偏重于选择与自身兴趣相符的产品、或是被算法强化推送的具有网红属性的产品、亦或是能够及时满足情绪需求和感官体验的产品。在无形之中,消费便受限制于个人特定的“兴趣圈层”、“网红影响力”和“即时反馈机制”,使得大学生难以接受圈层外的新品类、新品牌,或是需要长期投入或思考才能获得价值的产品。
二、算法驱动下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与问题
算法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历史浏览、点赞记录、停留时长等各种行为数据,从而为大学生推送其需要的物品。这使得大学生在消费时对于“推荐列表”有了依赖,在购物时倾向于依赖算法给出的购物选项,不再独立评估自己的使用需求和产品本身的价值。再加之各直播购物平台所使用的精心设计的功能、强烈视觉冲击的图片、激发情绪共鸣的话术,更容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陷入到非理性消费之中。
鉴于算法推荐商品是基于用户的停留时长和互动率,而网红产品恰好能够激发用户的从众心理和购买欲。在“网红文化”的主导下,大学生会长期接触精心包装和美化的消费内容,这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消费幻想,做出超出自身经济能力的消费行为,形成对物质消费过度追求的攀比心理。
算法从本质上来说是用户历史行为的“偏好放大器”,会持续向大学生推荐他们感兴趣的、能够带来即时性愉悦的产品,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消费选择会被窄化,陷入到“信息茧房”,沉浸在“即时满足”的消费当中。当这种消费偏好被算法固化,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便更容易去选择能够带来即时愉悦性的产品,而对于需要长期投入去获得的精神成长型产品,逐渐会丧失主动探索的动力,形成“以短期愉悦为消费动机,对长期价值缺乏关注”的享乐主义消费现象。
三、算法驱动下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破局路径
(一)个体层面
大学生要了解算法是基于分析用户过去的行为数据来推送个性化内容的,因此作为消费个体要主动提升自己对于算法机制的理解,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明晰“猜你喜欢”类目下的商品不一定适合购买,避免仅仅依靠算法推送的结果进行非理性地消费决策。
大学生可以将商品选购方式从线上转移到线下,利用实体购物场所商品的随机性,打破个人消费品选择的信息茧房。同时,可以通过家人、朋友或兴趣社群等方式,主动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信息,打破算法对消费偏好的固化限制。
(二)平台层面
当前大部分主流购物平台,仅仅提供关闭个性化广告的选项,但鲜少有平台有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的功能。平台应赋予消费者真正的自主权,设置关闭个性化推荐的开关,方便消费者切换到非个性化的、更随机或更广泛的内容中。
平台还应提升算法推荐的透明度,在算法所推荐的物品旁注明其被推荐的原因,列出是根据用户个人的兴趣爱好还是基于当下热门趋势,让用户了解推荐逻辑,从而做出更有意识的选择。
(三)学校层面
高校可以通过专题培训、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法驱动下个人消费可能会掉入“信息茧房”的问题,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学生理性消费的能力。
高校还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其他相关课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算法驱动对于个人消费的影响,明辨冲动消费、攀比消费、享乐消费等错误消费观的危害。系统性培养学生树立批判意识和自主决策思维,明确个人在消费中是具有主体地位的,要主动思考“我需要什么”而非“算法认为我需要什么”,建立“需求驱动”而非“推送驱动”的消费模式。
作者:赵思璇 刘丹丹(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