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升温 险企深耕养老社区赛道
2025年11月04日
字数:1495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银发经济正成为万亿级蓝海市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老年人口规模将从当前约3.1亿人增至2030年的3.9亿人,“十五五”期间年均新增约1400万人。
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意味着养老需求海量存在。由险企打造的养老社区在全国经济发达城市和旅游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成为保险公司角逐“养老”新赛道的缩影。
多家险企入局养老社区赛道
走进深圳泰康之家·鹏园养老社区,清晨的八段锦、钢琴课、游泳馆内的教学、四季花厅的老人作品展……热闹场景打破传统养老刻板印象。
“每天课程都排满,根本忙不过来!”去年入住的冯叔感叹。截至2024年底,泰康之家在全国运营社区开设近600门课程、设立350个居民俱乐部,还吸引了大学退休教授、知名导演、铁人三项教练等群体入住,打造“银发价值再创造中心”。
作为行业先行者,泰康创新“寿险支付+养老服务”模式,支付端提供年金、重疾、医疗、护理等保险产品,服务端构建“医养康宁”一站式服务体系。目前其已在37个重点城市布局超6万个养老单元,27家社区投入运营,服务超1.8万老人,成为全国最大高品质连锁养老集团之一。
不止泰康,险企纷纷亮出“特色牌”:平安集团打通“预防—诊疗—康复”健康闭环,居家养老品牌“平安管家”整合数百项服务,累计服务超10万家庭;中国人寿以“子女放心、老人安心”为理念,在15个城市布局18个机构养老项目;太平人寿构建覆盖27省54市的养老服务网络,2025年上半年医疗大健康基金投资达20.91亿元;刚启动“未来之家”养老项目的中信保诚人寿,将在北京朝阳公园附近落地医养结合社区(内嵌二级医院),同时打造覆盖12城20家基地的“诚品VistaLiving”旅居网络。
头部项目率先实现盈利破局
一边是全国养老机构“半数床位空置”,一边是优质项目“一床难求”。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4万个养老机构有507.7万张床位(护理型占65.7%),在院仅230.7万人,整体入住率45.4%。而险企头部项目已突破盈利瓶颈——业内共识“入住率超60%才有望盈亏平衡”,多家险企项目远超这一标准。
大家保险上海静安城心社区(2024年开业)开业即火,床位预订率超80%,其全国16家城心社区平均入住率达80%,北京朝阳区项目更是以95%入住率在2023年实现利润转正;泰康上海部分养老社区提前盈利;中国太保10家投入运营的“太保家园”中,南京、上海普陀等社区入住率超90%。
业内人士认为,保险资金的“长周期优势”是关键——与养老产业的长周期属性高度匹配,使险企在长期稳定运营养老服务上更具优势。同时,养老社区还能为寿险业务赋能:作为沉浸式体验场景,可打造“参观—体验—转化”的营销路径,降低年金险、长期护理险等复杂产品的销售难度。
据了解,目前,布局养老社区的险企多采用“保险产品+养老社区”模式,即购买旗下保险产品可预订养老社区入住资格,实现产品与服务联动,不过这类保险产品保费门槛较高,多为百万元级别。
精细化运营定成败
险企热衷布局养老赛道,既是顺应银发经济市场需求的选择,也是践行金融人民性、深耕养老金融的体现。2025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支持资本实力强、经营规范的保险机构,参与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服务发展,为行业提供政策护航。
当前养老社区发展正处于“跑马圈地”的机遇期,但也面临现实难题:短期回报率低、盈利周期长,尽管行业普遍认可养老社区能为险企带来长期稳定回报,但其运营模式与盈利模式仍在探索阶段。
业内人士提示,险企布局养老社区既是顺应银发经济浪潮的必然选择,也是自身转型的关键一步。若想在“跑马圈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运营模式创新、成本精准控制、服务品质升级上持续破局,坚决避免陷入“重建设、轻运营”的困境,以长期主义深耕养老服务核心价值。
宗 禾
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意味着养老需求海量存在。由险企打造的养老社区在全国经济发达城市和旅游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成为保险公司角逐“养老”新赛道的缩影。
多家险企入局养老社区赛道
走进深圳泰康之家·鹏园养老社区,清晨的八段锦、钢琴课、游泳馆内的教学、四季花厅的老人作品展……热闹场景打破传统养老刻板印象。
“每天课程都排满,根本忙不过来!”去年入住的冯叔感叹。截至2024年底,泰康之家在全国运营社区开设近600门课程、设立350个居民俱乐部,还吸引了大学退休教授、知名导演、铁人三项教练等群体入住,打造“银发价值再创造中心”。
作为行业先行者,泰康创新“寿险支付+养老服务”模式,支付端提供年金、重疾、医疗、护理等保险产品,服务端构建“医养康宁”一站式服务体系。目前其已在37个重点城市布局超6万个养老单元,27家社区投入运营,服务超1.8万老人,成为全国最大高品质连锁养老集团之一。
不止泰康,险企纷纷亮出“特色牌”:平安集团打通“预防—诊疗—康复”健康闭环,居家养老品牌“平安管家”整合数百项服务,累计服务超10万家庭;中国人寿以“子女放心、老人安心”为理念,在15个城市布局18个机构养老项目;太平人寿构建覆盖27省54市的养老服务网络,2025年上半年医疗大健康基金投资达20.91亿元;刚启动“未来之家”养老项目的中信保诚人寿,将在北京朝阳公园附近落地医养结合社区(内嵌二级医院),同时打造覆盖12城20家基地的“诚品VistaLiving”旅居网络。
头部项目率先实现盈利破局
一边是全国养老机构“半数床位空置”,一边是优质项目“一床难求”。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4万个养老机构有507.7万张床位(护理型占65.7%),在院仅230.7万人,整体入住率45.4%。而险企头部项目已突破盈利瓶颈——业内共识“入住率超60%才有望盈亏平衡”,多家险企项目远超这一标准。
大家保险上海静安城心社区(2024年开业)开业即火,床位预订率超80%,其全国16家城心社区平均入住率达80%,北京朝阳区项目更是以95%入住率在2023年实现利润转正;泰康上海部分养老社区提前盈利;中国太保10家投入运营的“太保家园”中,南京、上海普陀等社区入住率超90%。
业内人士认为,保险资金的“长周期优势”是关键——与养老产业的长周期属性高度匹配,使险企在长期稳定运营养老服务上更具优势。同时,养老社区还能为寿险业务赋能:作为沉浸式体验场景,可打造“参观—体验—转化”的营销路径,降低年金险、长期护理险等复杂产品的销售难度。
据了解,目前,布局养老社区的险企多采用“保险产品+养老社区”模式,即购买旗下保险产品可预订养老社区入住资格,实现产品与服务联动,不过这类保险产品保费门槛较高,多为百万元级别。
精细化运营定成败
险企热衷布局养老赛道,既是顺应银发经济市场需求的选择,也是践行金融人民性、深耕养老金融的体现。2025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支持资本实力强、经营规范的保险机构,参与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服务发展,为行业提供政策护航。
当前养老社区发展正处于“跑马圈地”的机遇期,但也面临现实难题:短期回报率低、盈利周期长,尽管行业普遍认可养老社区能为险企带来长期稳定回报,但其运营模式与盈利模式仍在探索阶段。
业内人士提示,险企布局养老社区既是顺应银发经济浪潮的必然选择,也是自身转型的关键一步。若想在“跑马圈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运营模式创新、成本精准控制、服务品质升级上持续破局,坚决避免陷入“重建设、轻运营”的困境,以长期主义深耕养老服务核心价值。
宗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