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篇大文章”协同赋能“十五五”实体经济深入发展

2025年11月05日 字数:1782
  “五篇大文章”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议题,涵盖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五大领域。其协同逻辑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功能互补与风险共担等方式,形成面向实体经济的复合型金融支持体系,从而在缓解初创期资金缺口的同时,为技术迭代与产能调整提供跨周期金融来源。五大领域的协同并非简单的功能并列,而是沿着资本供给、资源配置与风险防控三条主线,将金融要素的“事后补救”转为“事前嵌入”。制度层面先通过跨部门规则对接确立统一接口,功能层面再借助数据共享与工具组合实现业务耦合,最终在产品落地中完成价值回报,由此形成一条由制度协调到功能协同,再到价值实现的递进式操作路径。
  在资本供给维度,五大领域形成分层有序的资金池,满足实体经济不同阶段的资本需求。普惠金融主要面向小微企业与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提供灵活的资金支持,弥补因传统金融覆盖不足所形成的融资缺口,为初创期市场主体提供启动资本;科技金融为实体经济中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转化提供长期资金支持;绿色金融通过基金等低成本资本,引导资金流向低碳转型、生态保护类产业,助力实体经济绿色发展;养老金融依托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稳定资本,为实体经济中成熟期企业的并购重组、技术升级提供长期的资本支持;数字金融依托大数据与算法模型,缩短融资响应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流动中的区域与时滞限制。由此,资金供给在不同发展阶段为实体经济提供相匹配的金融支持。
  在资源配置层面,数字金融凭借数据整合优势,将企业研发记录、环保参数与经营信息汇总为统一的数据池,并根据这个数据池建立多维度信用评价框架,使金融机构能够较早识别具备成长潜力的微观主体,把信贷资金优先配置至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环节。人工智能算法的引入则进一步压缩了融资需求与金融产品之间的匹配时滞,抑制资金继续流入低效或过剩领域。在此基础上,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衔接把投贷联动、贴息再贷款等工具共同指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部门,促使要素向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环节流动;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的配合通过线上征信与远程授信,降低单笔业务的管理费用,扩大对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信贷半径;养老金融与科技金融的互动利用长期资金稳定性,为技术攻关周期较长的企业提供股权或债权支持,缓解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阶段的资金缺口。跨领域协作减少了资源在部门间空转的时间,让金融要素在实体经济的不同产业链节点之间形成梯度配置,提升了整体投入的产出效率。
  在风险防控维度,“五篇大文章”通过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的协同,构建多维度风险防控体系,降低实体经济经营风险。普惠金融依托政策性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基金,为小微主体的融资风险提供兜底,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顾虑;科技金融通过科技保险、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担机制,分散科技型企业研发失败、技术转化不及预期的风险;绿色金融引入环境风险缓释工具,如碳期货、绿色保险等,对冲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中的环境风险;养老金融依托长期资金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短期市场波动所带来的系统性影响,从而缓解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周期性下行风险;数字金融通过实时数据监控、动态风险预警等方式,提前识别实体经济中的经营风险,为风险处置争取时间。五大领域的风险协同,形成“多方参与、多层防控”的风险治理格局,增强实体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保障其稳定发展。
  尽管理论层面“五篇大文章”具备协同赋能的制度潜力,但在实践推进过程中,仍面临协同机制缺失、功能边界模糊等问题。基于此,“十五五”期间应从机制建构、功能整合和政策协同三方面入手,推动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统一协调框架,破解制度碎片化与政策割裂化问题;推动金融功能整合,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需求开展跨领域的产品创新;强化政策保障,激发协同动力,给予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构建“机制统一、功能协同、政策有力”的协同赋能体系,推动“五篇大文章”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五篇大文章”协同赋能实体经济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模式的创新,其核心在于通过机制协同、功能整合与政策保障,释放五大领域的合力,为实体经济提供全周期、多元化、高质量的金融支持。随着“十五五”规划发展逐步推进、协同机制的不断完善,金融领域的合力将进一步释放,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支撑。
  作者:邸雪 赵佳璇 高书杰(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