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元协同

2025年11月05日 字数:1771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创新为核心引领、以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为关键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其构建离不开知识、技术、数据等先进生产要素的高效流转与精准匹配。当前,要素配置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化程度偏低、协同机制缺失、创新成果转化受阻等问题,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力形成了制约,迫切需要搭建多维度的提升策略体系,推动生产要素向创新领域汇聚。
  一、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的核心特征与现实瓶颈
  先进生产要素所具备的高技术、高活力、智能化等特点,决定了其配置模式必须突破传统框架的限制。知识与技术要素需要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数据要素需实现合规流通并兑现价值,资本要素则要精准对接创新需求,这三类要素的协同作用效果直接关系到配置效率的高低。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瓶颈:首先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不够完善。数据要素缺乏统一的交易标准,“数据孤岛”现象使得其价值难以释放;而知识产权等技术要素由于估值难度大,常常陷入融资困难的局面。其次,协同配置体系存在明显短板,资本、技术、人才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传统金融产品的短周期特性与科技创新所需的长周期需求不匹配,这一矛盾限制了要素乘数效应的发挥。最后,区域间的壁垒尚未完全打破,要素跨区域流动受到阻碍,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先进要素闲置与紧缺并存的结构性问题。
  二、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关键策略
  (一)深化市场化改革,构建要素定价与流通体系
  市场化是实现要素高效配置的核心动力。在数据要素领域,需依托现有的交易场所搭建统一的交易平台,引入专业机构开展数据资产化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数据价格的合理确定。建立多元化的要素交易市场,在技术领域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标准,在数据领域健全安全合规保障机制,让要素流动有明确的规则可遵循。同时,优化风险分担机制,采用政府、金融机构共同承担风险的模式,降低资本投入的顾虑,提高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
  (二)强化资本纽带作用,推动多要素协同赋能
  资本作为连接各类要素的纽带,其精准引导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的关键所在。应推动资本与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发展科技保险等风险缓冲工具,对研发失败的项目提供合理补偿,以此激发企业投入创新的积极性。构建“资本吸引人才—人才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体系,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让高素质劳动者的创新潜力得到充分释放。针对空天、深海等前沿领域,设立长期资本支持计划,匹配这些领域对长周期投入的需求,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
  (三)打破区域壁垒,完善跨域协同配置机制
  要素的网络化流动是提升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需以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为基础,让成都、重庆等地区在跨区域要素协同方面的成功经验得以推广,构建覆盖全国的统一要素共享网络。政府应搭建国际化的技术转移平台,整合技术需求、资本供给等各类资源,促进要素在创新链、产业链上实现跨区域的优化组合。建立区域间要素配置利益协调机制,通过税收分成、产能合作等方式平衡各地区的利益,消除行政壁垒对要素流动的限制。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搭建要素配置监测平台,实现要素供需的精准对接,提高要素配置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四)夯实创新支撑,促进要素向高端领域集聚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需要引导要素向原创性、颠覆性技术领域集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全链条的要素支持体系。完善科研人员权益分享机制,让人才要素与技术、资本要素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推动传统要素的智能化升级,鼓励企业引入智能生产工具与新型算力设施,提高劳动资料的现代化水平;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推动传统物质资源与数据、新能源等新型要素的融合应用,为要素配置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场景。
  三、结语
  提升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配置效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以市场化改革为基础,以资本协同为纽带,以跨区域流动为支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通过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元协同”的要素配置体系,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实现高效组合与价值提升,才能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的要求,正是这一改革方向的明确指引,只有扎实推进要素配置改革,才能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作者:罗铮(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财经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