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正视中等收入群体的“无力感”
环球网12月12日刊登北大教授张颐武
的文章说,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爆出的一系列
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事件所暴露出的
状况显示出中等收入群体的某种“无力感”,
需要社会加以关注和解决。
这些年,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和发
展,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也变得比过去
更高,对生活提升的愿望更为强烈。但目前
出现问题的往往是一些意外的风险,是通过
付钱也难以化解的问题。这形成了一种深
刻的“无力感”。
应当说,这类问题过去也存在,但受当
时发展水平的限制,基本生存保障和温饱
还需要努力争取,其受关注度就不会太
高。但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这类公众过去
往往注意程度不高的问题,变成社会最敏
感、最具冲击力的议题。比如对幼儿园状
况的担忧引起家长的极大关切,就在社会
层面激起更大范围的关注。这就是所谓当
代社会的“生活政治”诉求。这种诉求往往
是从切己之处引发的,而不是抽象的大议
题。每个人似乎都感同身受,也就很容易
触动公众的“共同感觉”。
这种“无力感”在于:本来“我”努力打拼
挣钱,为家庭和孩子挣出更好生活;本来
“我”有更好的向上提升自己的可能性,现在
居然发现有这样让人痛切的事情,挣钱或努力都没有办法解决,就更加愤怒和焦虑。“无力感”和生活的“脆弱性”相互叠加,形成这类引发公众聚焦的问题。因此,化解这种“无力感”就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暴露的问题其实是发展中的困扰,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的文章说,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爆出的一系列
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事件所暴露出的
状况显示出中等收入群体的某种“无力感”,
需要社会加以关注和解决。
这些年,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和发
展,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也变得比过去
更高,对生活提升的愿望更为强烈。但目前
出现问题的往往是一些意外的风险,是通过
付钱也难以化解的问题。这形成了一种深
刻的“无力感”。
应当说,这类问题过去也存在,但受当
时发展水平的限制,基本生存保障和温饱
还需要努力争取,其受关注度就不会太
高。但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这类公众过去
往往注意程度不高的问题,变成社会最敏
感、最具冲击力的议题。比如对幼儿园状
况的担忧引起家长的极大关切,就在社会
层面激起更大范围的关注。这就是所谓当
代社会的“生活政治”诉求。这种诉求往往
是从切己之处引发的,而不是抽象的大议
题。每个人似乎都感同身受,也就很容易
触动公众的“共同感觉”。
这种“无力感”在于:本来“我”努力打拼
挣钱,为家庭和孩子挣出更好生活;本来
“我”有更好的向上提升自己的可能性,现在
居然发现有这样让人痛切的事情,挣钱或努力都没有办法解决,就更加愤怒和焦虑。“无力感”和生活的“脆弱性”相互叠加,形成这类引发公众聚焦的问题。因此,化解这种“无力感”就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暴露的问题其实是发展中的困扰,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