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小费“潜规则”,是文化还是陋习?
  一次遵章办事的出入境边检,因地理位置的经纬度不同,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以2016年一位中国母亲因拒给10元小费,遭到越南芽庄边检人员暴力对待,并扣留了其孩子护照事件为例,两年时间,中国游客过境越南每10个人中有7人都会被索要小费,不给的后果,轻则通关受阻、言语攻击,重则电棍伺候,关小黑屋。听上去匪夷所思的电影剧情,背后真相是越南作为强制小费重灾区,将中国游客视为待宰的“肥肉”,已然是不成文的规定。
  在柬埔寨,海关边检时暗示收一人一美元“买路钱”;在泰国,落地签窗口,游客给盖章人员10元小费,明码交易,只为快速通关;在印尼努拉莱国际机场,安检LED屏上写着“请给小费”的中文,第一次将小费潜规则摆上了台面。东南亚公职人员在“我帮你,你帮我”的思维支持下,“十元小费”成为了他们掌握最熟悉的中文词汇。
  在东南亚索贿的形式除了钱,还有物,“花式索贿”屡见不鲜。在飞猪旅行、蚂蜂窝、携程等旅游APP上,众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北京姑娘小鱼,在越南出境时被工作人员无端扣下背包,指明要她包上的玩偶;更奇葩的是,在旅游旺季,小费见风长高达100美元,如果讨价还价,还可降至100万-50万越南盾之间(约合300元-150元人民币)。
  世界这么大,只盯中国人?据多篇媒体报道,东南亚海关人员较少向欧美国家游客开口索要小费。一方面,确实有部分中国人愿意通过贿赂得到“方便”,想尽快息事宁人,而欧美人遇到这种事情,往往是当即质问、立即报警并维权到底。久而久之,这种差异行为无形中指引了海关人员“区别对待”。另一方面,乖乖交出“小费”的都是跟团游客,“尽快通关,不要耽误时间给全团人找麻烦”或许是一个不能放上台面的理由。
  在英法美系国家,付小费,不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被众人认可的习惯。虽然各国法律并无明确规定小费收取额,但受到各国保护,具有很强的约束力。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从2015年7月1日起增收从中国去美国的服务小费,由每人每晚12美元,增至14.25美元。在纽约餐馆,没有支付至少餐费15%的小费的顾客,很可能会遭到侍者的辱骂。由此可见,小费不再是自愿行为,而是一种强制行为。拒绝支付小费,可能会付出惨痛代价。例如,在宾夕法尼亚州,曾有6名大学生外出就餐,因声称服务员的服务糟糕拒绝支付餐费18%的小费而被商家报警,大学生被警察逮捕。
  相反,在许多亚洲国家,付小费从未真正流行起来。驻印尼大使馆则建议中国游客,如遇有人索要“小费”,应不影响自身安全和现场秩序的前提下,据理力争、严词拒绝,通过合法手段理性维权。(摘自《新民周刊》第10期
  吴雪/文)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