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消费者为何坚信被大数据“杀熟”了
  澎湃新闻日前刊登朱昌俊的文章说,日前,作家王小山一篇怀疑被互联网订票网站“大数据杀熟”的微博引起热议。尽管各互联网平台先后澄清,民航部门出面辟谣,媒体亲测调查亦不少,但并没有明显降低消费者的质疑。
  可以说,包括OTA平台(在线旅游平台)在内的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兴起,重新定义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大数据分析、数据传输、搜索缓存等,在强化价格动态变化幅度乃至增加随机性的同时,也让消费者失去了对于价格确定性的参照和把握。这种背景下,“大数据杀熟”概念,正好满足了人们对于一套多变而复杂的动态定价体系可能隐藏猫腻的想象空间。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于巨头们几乎本能性的“有罪推定”,有着现实经验的支撑。比如,苹果坦承,他们的确限制了旧机型的性能;比如,三大运营商虽叫停了“不限流量”,但结果却被指只是“换马甲重推”。诸多案例都在不断强化一种公共印象:巨头们手握技术和信息不对称优势,在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上,确实有太多的可操作空间。那么,猜疑和指控,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弱者的武器”。
  所以,面对“大数据杀熟”论的受欢迎,互联网平台对于具体问题及时释疑澄清,只是最浅层次的应对。巨头环绕的大时代,互联网企业如何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或者说如何重新定义与消费者、用户的连接方式,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