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中国制造业全球地位如何
生产率不足美国两成
  2019年12月28日,在第五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上,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2019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位居全球第三阵列的前列,在美国、德国、日本之后,名列全球第四名,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为109.94,比去年略有提升,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规模发展指数(55.16)为近年来最高值且持续位居各国首位,但质量效益(15.05)、结构优化(23.40)、持续发展(16.33)仍与美、德、日等国差距巨大,其中美国在这三项上的指数分别为:49.84、48.77、31.33。
  报告认为,2012—2018年,中国主要依靠规模指数的大幅提升,而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三项数值合计仅提升5.4个点,三项分项数值合计在九个主要工业国中位列第7位。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28974.93美元/人,仅为美国19.3%、日本30.2%和德国27.8%。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部门,自2013年联合组织开展重大长期咨询项目,目前正开展第四期研究,而“2019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是项目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工信部一位官员指出,“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是中国制造业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制定的一个重要基础。2013年由中国工程院等开展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提出了‘制造强国’概念,把全世界的制造强国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美国,第二梯队是德国和日本,第三个梯队是中国、英国等国家。《中国制造2025》相应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即是‘三步走’中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以德日为追赶对象,力争进入第二梯队。”
  报告显示,2018年九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排名及所处阵列均未发生变化,从高到低依次为:美国、德国、日本、中国、韩国、法国、英国、印度和巴西。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发布并解读《2019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时指出,质量效益依然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短板,其分项数值居于最低水平(15分左右)。比如,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实现提升,但全员劳动生产率首次出现微降;中国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本国制造业比重两项指标已“三连降”,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长期而艰巨,突破性成效尚待时日。
  (摘自2019年12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