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抖音“抢发”春晚红包
本报综合报道距离2021年春晚仅剩半个月的时间,抖音和春晚终于宣布合作。
1月26日,抖音与央视春晚联合宣布,抖音成为2021年春晚独家红包互动合作伙伴。这是继2019年春晚后,抖音第二次与央视春晚达成合作。
据悉,在除夕当晚,抖音将在春晚直播期间分出12亿元。用户在观看央视春晚时,依据主持人的口令打开抖音操作即可获得红包。
抖音的大动作
北京字节跳动CEO张楠表示,在春晚红包外,为了给广大用户增添节日氛围,抖音在春节期间还设置了“集灯笼”、带爸妈拍全家福等活动。用户参与还有机会获得价值8888元的幸运锦鲤红包。今年,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还将全程直播央视春晚。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1月19日,抖音支付正式上线。
从抖音内需要用到支付环节来看,主要为主播打赏、付费直播、带货下单等。另外在服务费方面,抖音支付目前实行包括充值、提现、转账等免费政策,不过抖音支付服务协议也提到,不排除以后调整服务手续费收费标准的可能,但这一特点或成为多平台当下“支付大赛”中的强大竞争力。
此次抖音支付抓紧年关上线,或为其春晚合作吸取巨大流量做准备。从过去的案例来看,微信支付正是凭借微信红包在2015年春晚的互动活动一鸣惊人。
“移动支付的关键是电子钱包获取绑卡用户这一环节。如果抖音和春晚配合得好,营销方案也很好的情况下,还是有可能获取到大量C端用户的。尤其今年的春节比较特殊,因为疫情,很多人不便回家团聚,估计春晚的收视率比会比较高”,意锐新创首席运营官关恒表示。
不过他补充道,流量大和效果好是两码事,转化才是考核营销效果的真正指标。
手机支付+春晚有多“香”?
2015年,微信率先投下5300万元的营销费用,与央视春晚合作,通过“摇一摇”的方式与全球观众进行实时的红包福利互动。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10.1亿次,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到110亿次。
这一次微信收获的巨大流量,被竞争对手阿里巴巴视为“偷袭珍珠港”的惨痛教训。在当年春晚之前,微信只有不到800万人的微信支付用户。而后,微信一夜之间追上了支付宝此前8年的积累,短短两天内就绑定了个人银行卡2亿张,一跃成为与支付宝比肩的金融服务龙头平台。
掏出手机抢红包成了春晚的标准打开姿势,而央视春晚作为春节标配节目,近年来观众总规模稳定在10亿以上且呈现持续增长。2016年至2020年五年分别为10.3亿、10.8亿、11.3亿、11.7亿、12.3亿。
面对如此可观的流量,互联网大厂展开了一场争夺“撒币”权的混战。
2016年开始,阿里巴巴凭借着2.69亿元的5倍巨额营销费用强势挤掉微信与春晚合作,成为央视春晚的独家互动合作伙伴,并连续两年蝉联央视春晚的最大标王,逐渐将“集五福”变成人们春节期间的常规活动。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微信当时奇袭成功的背景是移动支付领域座次排位未定,凭借红包大战一举把用户量提升到2亿,追上支付宝此前多年的积累。时过境迁,随着行业双寡头格局形成,二者在竞争中壁垒不断筑高,仅凭一场春晚营销已经很难对其领先地位造成实质性冲击。
根据艾瑞发布的市场监测报告,2020年上半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依然两家独大,壹钱包、联动优势、快钱、苏宁支付跟在第二梯队。在春晚发红包的度小满金融,则被归在“其他”一栏。
巨头进入强监管时代
为何互联网公司都难以逃离金融的诱惑?
拿抖音来说,2020年疫情发生后,电商直播火出天际,前有上市公司CEO、大腕明星,后有地方政府官员等活跃在直播带货的路上。抖音平台上的交易额自然水涨船高,如果不能自建支付渠道,恐怕要留下大笔“买路财”。
而当电商直播成为抖音广告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后,抖音势必要将这一商业闭环规模化。早在去年8月,抖音即在10月正式禁止第三方来源商品(如淘宝京东)进入直播间购物车,并低调成立了电商事业部,还在业内大肆挖人扩充自己的队伍。
抖音支付的做法,和它的流量巨头前辈如阿里巴巴、微信、美团、小米等均有相似的路径:围绕自有生态内的流量场域,以支付为切入口,嵌入面向B端和C端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比如小米,围绕小米商城支付服务以及小米钱包,然后涉足消费信贷,并兼营理财、保险、基金代销和供应链金融服务,链接起生态链的上下游。
而所有一切的开始,都源自支付业务。这也是新晋崛起的“小巨头”小米、美团、滴滴、字节跳动等,都有在民营银行、保险、基金、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消费金融、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方面各有布局的原因。但无一例外,它们都拿下了第三方支付牌照。连屡屡对外声称自己不做金融的拼多多,也在近期颇为曲折地拿下了支付牌照。在业内人士看来,支付是金融业务的基础,可以沉淀金融数据,为借贷、理财、金融科技等各类衍生金融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
不过,相比上一个五年,当前互联网大公司面临金融科技监管等多方面内容的生态环境均已经不同。去年以来,一方面是大数据失范及隐私泄露被屡屡点名,另一方面是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信用数据、金融要素数据的保护治理日益趋严、规范,这都对金融科技行业主体提出了新要求。
1月4日,央行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互联网平台公司金融活动的审慎监管。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决策部署,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强化支付领域监管。”
监管趋严,第三方支付机构将面临更加完善、详细的要求和约束。央行于1月20日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此次公开征求意见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督管理。其中,强化执法领域反垄断监管的措施引起市场热议。
站在行业生态角度,在互联网新经济新消费领域,巨头支付战事不断,比如拼多多、字节跳动、快手以及携程等等均通过不同方式拿下支付牌照,如何借支付切入各自生态场景金融,也给产业参与各方提供了新的商业想象空间。
1月26日,抖音与央视春晚联合宣布,抖音成为2021年春晚独家红包互动合作伙伴。这是继2019年春晚后,抖音第二次与央视春晚达成合作。
据悉,在除夕当晚,抖音将在春晚直播期间分出12亿元。用户在观看央视春晚时,依据主持人的口令打开抖音操作即可获得红包。
抖音的大动作
北京字节跳动CEO张楠表示,在春晚红包外,为了给广大用户增添节日氛围,抖音在春节期间还设置了“集灯笼”、带爸妈拍全家福等活动。用户参与还有机会获得价值8888元的幸运锦鲤红包。今年,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还将全程直播央视春晚。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1月19日,抖音支付正式上线。
从抖音内需要用到支付环节来看,主要为主播打赏、付费直播、带货下单等。另外在服务费方面,抖音支付目前实行包括充值、提现、转账等免费政策,不过抖音支付服务协议也提到,不排除以后调整服务手续费收费标准的可能,但这一特点或成为多平台当下“支付大赛”中的强大竞争力。
此次抖音支付抓紧年关上线,或为其春晚合作吸取巨大流量做准备。从过去的案例来看,微信支付正是凭借微信红包在2015年春晚的互动活动一鸣惊人。
“移动支付的关键是电子钱包获取绑卡用户这一环节。如果抖音和春晚配合得好,营销方案也很好的情况下,还是有可能获取到大量C端用户的。尤其今年的春节比较特殊,因为疫情,很多人不便回家团聚,估计春晚的收视率比会比较高”,意锐新创首席运营官关恒表示。
不过他补充道,流量大和效果好是两码事,转化才是考核营销效果的真正指标。
手机支付+春晚有多“香”?
2015年,微信率先投下5300万元的营销费用,与央视春晚合作,通过“摇一摇”的方式与全球观众进行实时的红包福利互动。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10.1亿次,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到110亿次。
这一次微信收获的巨大流量,被竞争对手阿里巴巴视为“偷袭珍珠港”的惨痛教训。在当年春晚之前,微信只有不到800万人的微信支付用户。而后,微信一夜之间追上了支付宝此前8年的积累,短短两天内就绑定了个人银行卡2亿张,一跃成为与支付宝比肩的金融服务龙头平台。
掏出手机抢红包成了春晚的标准打开姿势,而央视春晚作为春节标配节目,近年来观众总规模稳定在10亿以上且呈现持续增长。2016年至2020年五年分别为10.3亿、10.8亿、11.3亿、11.7亿、12.3亿。
面对如此可观的流量,互联网大厂展开了一场争夺“撒币”权的混战。
2016年开始,阿里巴巴凭借着2.69亿元的5倍巨额营销费用强势挤掉微信与春晚合作,成为央视春晚的独家互动合作伙伴,并连续两年蝉联央视春晚的最大标王,逐渐将“集五福”变成人们春节期间的常规活动。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微信当时奇袭成功的背景是移动支付领域座次排位未定,凭借红包大战一举把用户量提升到2亿,追上支付宝此前多年的积累。时过境迁,随着行业双寡头格局形成,二者在竞争中壁垒不断筑高,仅凭一场春晚营销已经很难对其领先地位造成实质性冲击。
根据艾瑞发布的市场监测报告,2020年上半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依然两家独大,壹钱包、联动优势、快钱、苏宁支付跟在第二梯队。在春晚发红包的度小满金融,则被归在“其他”一栏。
巨头进入强监管时代
为何互联网公司都难以逃离金融的诱惑?
拿抖音来说,2020年疫情发生后,电商直播火出天际,前有上市公司CEO、大腕明星,后有地方政府官员等活跃在直播带货的路上。抖音平台上的交易额自然水涨船高,如果不能自建支付渠道,恐怕要留下大笔“买路财”。
而当电商直播成为抖音广告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后,抖音势必要将这一商业闭环规模化。早在去年8月,抖音即在10月正式禁止第三方来源商品(如淘宝京东)进入直播间购物车,并低调成立了电商事业部,还在业内大肆挖人扩充自己的队伍。
抖音支付的做法,和它的流量巨头前辈如阿里巴巴、微信、美团、小米等均有相似的路径:围绕自有生态内的流量场域,以支付为切入口,嵌入面向B端和C端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比如小米,围绕小米商城支付服务以及小米钱包,然后涉足消费信贷,并兼营理财、保险、基金代销和供应链金融服务,链接起生态链的上下游。
而所有一切的开始,都源自支付业务。这也是新晋崛起的“小巨头”小米、美团、滴滴、字节跳动等,都有在民营银行、保险、基金、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消费金融、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方面各有布局的原因。但无一例外,它们都拿下了第三方支付牌照。连屡屡对外声称自己不做金融的拼多多,也在近期颇为曲折地拿下了支付牌照。在业内人士看来,支付是金融业务的基础,可以沉淀金融数据,为借贷、理财、金融科技等各类衍生金融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
不过,相比上一个五年,当前互联网大公司面临金融科技监管等多方面内容的生态环境均已经不同。去年以来,一方面是大数据失范及隐私泄露被屡屡点名,另一方面是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信用数据、金融要素数据的保护治理日益趋严、规范,这都对金融科技行业主体提出了新要求。
1月4日,央行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互联网平台公司金融活动的审慎监管。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决策部署,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强化支付领域监管。”
监管趋严,第三方支付机构将面临更加完善、详细的要求和约束。央行于1月20日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此次公开征求意见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督管理。其中,强化执法领域反垄断监管的措施引起市场热议。
站在行业生态角度,在互联网新经济新消费领域,巨头支付战事不断,比如拼多多、字节跳动、快手以及携程等等均通过不同方式拿下支付牌照,如何借支付切入各自生态场景金融,也给产业参与各方提供了新的商业想象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