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伤疤未好就忘了疼?
一些卫生陋习已卷土重来
  天气渐暖,疫情较轻地区的商场、饭店相继开门营业,街头车辆行人日渐增多,社会生活秩序正逐渐恢复。但记者在北方某省会城市注意到,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正重新“走上街头”:有人边走路边吸烟,不管不顾身边的人;有人半摘口罩打喷嚏,毫无遮拦;也有人咳嗽一声,随地就是一口痰;商场周边地面痰迹斑斑,路人不得不腾挪脚步小心躲闪,不然鞋底可能会踩上“秽物”……
  现实一再告诫我们,卫生安全是人类时刻面临的生存大挑战。人类要想“好好活着”,就必须“讲科学”,必须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喷嚏可射出100万粒飞沫,含有8500万个病菌,在无风的室内可飘浮30至60分钟,最长可达30小时;常人一口痰,至少含有5000万个细菌,病人一口痰中细菌数量更多达2亿个以上。而在我们身边,经常有人不做任何防护措施打喷嚏,或是随口吐痰。
  同样,“私筷乱夹菜”现象也司空见惯。多数饭店不放公筷,有的配备公筷也没人用。还有人对自己爱吃的菜“挑肥拣瘦”翻个不停,如果有此嗜好的人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筷头粘上口腔内的细菌或病毒,同桌就餐的所有人都将通过筷子成为间接“零距离”密切接触者。
  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仍在,杜绝卫生陋习极为迫切。虽然一些地方发布的文明公约、文明行为规范明确提出“不随地吐痰”,但尚无全国性硬性规定。相关部门可在全国范围开展“随地吐痰”专项治理活动,严厉整治这一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行为;国家层面也可制定法律规范,将“不随地吐痰”写入其中,进一步要求人人遵守,让违规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疫情过后,亲朋好友、单位同事、接待客人、红白宴席等聚餐场面定会接踵而来。疫情的教训已唤起公众的共识,有关部门可乘势而上要求餐饮行业为聚餐桌面配备公筷,既防“病从口入”,也防“病由筷传”。文明在进步,习惯成自然。使用公筷是对己、对人的负责行为,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感觉有点“见外”,它是餐桌文明的一大体现。
  身边的陋习还有很多,例如“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标语呼吁杜绝的“那些事儿”,值得人们梳理总结。治理卫生陋习,是切断“凶险病毒”传染源的有效途径,是新时代卫生文明建设的需要。希望这场疫情给我们按下杜绝陋习的“加速器”,催生系列卫生文明新风尚。
  (摘自3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