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在线教育质量堪忧App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宅经济”井喷背后短板待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虽然旅游、餐饮、线下娱乐等行业受到一定冲击,但生鲜配送、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网络游戏等新型“宅经济”却乘势而上,蓬勃兴起,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抹亮色。
  “宅经济”虽然满足了人们的一些新需求,但也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例如,有学生家长反映,他们在帮助孩子使用线上教育软件时发现,一些课程制作不够用心,只是把线下教学简单地搬到线上,导致学习效果打折扣等。
  萧刚在浙江省杭州市从事自媒体工作,为了提升业务能力,他在网上购买了一套关于网络传播理论的线上课程。在试听阶段,这套线上课程的表现很不错,没想到,购买以后,课程的质量却让萧刚非常失望。
  来自北京某大学三年级的郭宇(化名)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线上课程鱼目混珠,付款后,一旦发现问题就很难找到投诉渠道。而且,线上课程的透明度很差,存在诱导消费,就像一锤子买卖”。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数字经济呈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就是虚拟场景交易。在虚拟场景下,有些不良电商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导致线上课程不符合消费者的预期,或者与宣传中的描述大相径庭。
  在“宅经济”下带火的网络游戏,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同时,“宅经济”之下,云课堂、云下厨、云健身、云诊疗、云逛街、云春游等各类“云生活”方式大行其道,“云”上的日子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因为“云生活”方式依赖App存在,但背后的授权却涉嫌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例如,要求允许访问电话簿、相册,开启录音权限、相机权限等。信息被泄露后,不少人深受困扰。
  有媒体报道,有消费者一个月内遭遇了近百个线上教育机构的电话推销轰炸。在北京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邱宝昌看来,治理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时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隐私法等。“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尚属于原则性规定,没有规定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以及有关监管部门不作为的责任,同时还要严格执法”。
  专家表示,虚拟场景交易为商家贩卖假冒商品、劣质商品提供了便利,消费者在维权时会存在举证难度大、维权成本高的问题。在新业态下,执法者应当密切关注和回应社会需求,密切联系消费者,协助消费者维权,并进行更有效的监管,除了注重事后监管外,也要注重事前提醒、事中巡查。
  (摘自《法制日报》)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